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阅读是教育的一扇正大门

2018年11月19日 17:28 | 作者:陈瑜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曾经有一位新上任的校长跟我聊天,谈到办好一所学校的“抓手”问题。作为一位新校长,为谋求新作为新面貌,想找到一个好的“抓手”,其心情和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面对这个问题,我不假思索地对他说,如果说只选择一个“抓手”,那就是抓阅读,抓师生阅读。

因为,我认为,抓师生阅读,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无论你有无办学治校的经历或经验,这也是一件非常“靠谱”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位新校长来说,更是进入“领导学校”这一特殊角色的最佳途径之一。

阅读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少专家学者都有精辟论述。对我震撼最大的,有3个人的论述,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阿莫纳什维利的“培养儿童对阅读的热爱,这是涉及教师人格的大事”,还是朱永新教授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都是见血见骨的。在这些论述面前,我们似乎找不出比这些更好的语句,来阐述阅读之于学校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了。

事实上,中外众多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无不是把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与能力摆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只要你想成为学生的真正的教育者)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其实,上学“读书”,原本就是一个常识。在我们的语境里,一个人去上学,去接受教育,就是说他去“读书”。而这个读书,显然不只是读读“教科书”而已。

但是,阅读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活动,却被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比如,中小学生们究竟有多少时间能够去潜心阅读,还是在忙着“刷题”?如今,没有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鲜见,一年到头不去读一本书,你能说他是一个真正接受过教育的人吗?在兴趣激发与习惯养成最为重要的中小学阶段,他究竟接受了多少有关阅读的引导?究竟有多少“自由支配时间”去遭遇“那种震撼他的理智和心灵、激发他去深思生活和考虑自己前途的阅读”?

曾经听一位朋友讲,他的一个邻居跟他说起一件颇为苦恼的事情,就是在为已上初中的孩子找一个训练朗读的培训机构而发愁,因为孩子几乎不会朗读,总是结结巴巴的,更谈不上什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其实,这样的学生并不少。所谓阅读,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阅,一是读,用眼睛看,用嘴巴读。遗憾的是,现在不少中小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朗读,忽视了这种“童子功”的养成,校园里少了一些声声入耳的读书声。

殊不知,朗读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那些朗读很呆板、很紧张、很费劲的学生进行了长时间观察和研究,发现他们是由于“不能通过视觉和思维同时感知一个以上的词。一下子感知好几个词,特别是一个长句的逻辑上的一个完整部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不能胜任的”。他得出一个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不正常的结果,相反,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智力的发展。”所以,他在学校听课时,曾提出一个专门的目的:“听学生的朗读。”

缺少了琅琅书声的校园,绝不仅仅是一个尴尬的“寂寞”而已。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脑机能影像技术”权威川岛隆太认为,朗读能“让脑袋变聪明”。他们经过科学测算探明,朗读“能激活60%—70%的大脑皮质”。他们曾经进行“默读”和“朗读”两种实验,结果发现,“出声朗读时,以前额叶皮质区为中心的广泛区域比默读时更为活跃”。而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区“担负着赋予我们人类特征的重要功能”。所以,他指出:“大声朗读意义非凡!”

然而,在一个崇尚花样翻新、追逐炫目概念的氛围里,如果我将“抓阅读”甚至是“抓朗读”,作为一个办学的“抓手”推荐给校长,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乐意采纳。不过,教育真正需要的,显然不是花样翻新与眼花缭乱,而是执着的坚守与朴素的践履。我们常常说要让教育回归本原,那么,究竟是该回到哪里去呢?真正的读书,至少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回归点。因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恐怕很难说他们能够真正地遵循教育规律。

在教育的殿堂里,阅读无疑是一扇正大门。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莘莘学子从这里虔诚地走进去,那么,他们以后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在他们的身上,一定都会有一股不一样的浓浓气息,那正是一种受过教育的气息。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阅读 教育 朗读 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