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刘海明 谢志远:新技术应用呼唤何种“双创”人才

2018年11月27日 14:18 | 作者:刘海明 谢志远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作者: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刘海明、谢志远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刻不容缓。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新技术应用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倍增剂,作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重要力量的高职院校,培养一批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中小微制造业企业,通过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助推区域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势在必行。

然而从学校层面分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仍沿袭传统的模式,在教育理念方面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消费领域、互联网O2O、服务领域层面,在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制造业创新等领域贡献较少;在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仅仅停留在开设几门公选课;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缺乏一套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多数学校依托于某个部门,没有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在受益面方面局限于创业实践教育,学生受益面窄,只有少数学生受益;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方面缺乏完整的生态系统,学生的知识技术优势在创业方面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实体经济不明显。

再从学生层面分析,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创业属于被动的“生存型创业”,技术含量较低、商业模式陈旧、同业竞争也较激烈,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核心与其有着本质差别,它不是简单复制、模仿现有的商业项目,提供市场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在已有的商业“红海”中做低门槛的竞争,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或思路创新,创造或发现新的商业领域,在竞争相对空白的“蓝海”中横空出世。但是,这种至关重要的创新性在当前大学生创业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如何寻求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造就一批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的新技术应用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有效把握时代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探索。

第一,以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训研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可以是自主创业的实体创业人才,也可以是岗位创新的岗位创业人才。因此,其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创新思维及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根据自身定位发挥其教育职能,深度对接行业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构建以实训为基础、以新技术应用为核心、以研发为动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对接行业企业核心岗位需求,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注重专业技能层次培养的同时,强调专业技术层次的人才培养,并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立相应的专业方向;依托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专业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充分发挥专业群的公共实践平台、专业实训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学工厂、创新创业工场、创业学院、众创空间等培养载体中众多实训、实践、研发、创新和创业等项目的协同作用,以“学中做、做中学、做中创、探中创”等培养形式,突出专业技能、协同创新精神、专业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第二,以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为主线,贯穿于“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

从“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周期的纵向来看,高职院校要以企业岗位需求作为实践教学依据,以企业的技术更新作为实践教学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专业群研发平台、学生工作室、众创空间等作用,通过贯穿于按企业真实生产要求设置的单项基础型生产实训项目实行“学中做,做中学”、源于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的新技术应用综合实践项目实行“训中研,做中创”和结合教师为企业服务的技术研发项目、创新项目实行“做中创,探中创”,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从“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横向来看,可以“导师+项目+团队”为主要形式,实施“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其中,“师研生随”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当助理,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研发,将学术研究转变为技术、生产力的研究。“师导生创”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技术指导,同时学校通过学分转换机制、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苗圃培育、项目推介、经营指导、跟踪帮扶等创业“一条龙”服务。“师生共创”即建立学生与教师共同创业机制,学生出人力、资金或负责运营等,教师负责核心技术开发,按股份制形式共同创业,同时学校建立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

第三,以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为根基,植入到“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

在教学目标上,高职院校在创业文化教育中要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创业文化教育要在“训研创”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有侧重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创新意识,勇于钻研、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以及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文化教育要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入眼、入耳、入心,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创业型校园。比如,组织校内创客参加创新创业基地、科研平台和企业观摩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搭建良好平台;积极扶持创新创业类社团,发挥学生创客自身活力,在校园中形成广泛参与、自主活动的创新创业氛围等。

第四,以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载体,融合于“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

随着办学模式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产教融合、立地式研发”转型,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实训基地、科技研发平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对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场所及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将学生实训、教师科研、团队创业等任务相结合,建立服务于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多融合”平台,以“专业实训平台”实现教学职能,以“研发平台”促进科研服务教学职能,以“创新创业创客平台”实现企业孵化、项目培育等社会服务职能。同时,三项职能层层递进、相辅相成,融合于“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中。

依托“多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新技术应用研究、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构建“研发—双创—服务”一体化的立地式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在平台中引进培育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机构,可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必要的企业注册、人员招聘、财务代账、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以及投融资、培训等服务,建立“互联网+”创新资源开发共享服务模式,实现金融投资、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功能集成,完善创新创业服务链,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比如,依托研发平台,充分满足新技术应用型创业企业对于发展空间、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市场开拓等方面个性化需求,形成涵盖项目发掘、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服务,推动学生创业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新技术应用型创业企业。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技术 双创 人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