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身,都亟须中华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个体和群体,思想观念要到位,知识结构要调整,要“扩容”,举步措施要得当,落实行动要扎实,相关的体制、机制要改革,协同创新要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五周年之际,“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京召开“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重要的纪念活动、学术活动,也是对协同创新中心下一步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的活动,这对山东省乃至全国儒学界协同、合力,创新性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产生很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视察曲阜,并发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调整、动荡、变革的关键时刻的一个重大事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人类正站在又一个十字路口。此时,世界上像杨朱那样,茫茫然不知南行还是北去者众,正需要中国智慧;国人方向已定,但是一时不知如何找到兴旺之法的人也有,这也需要从祖先的经验和教诲中汲取适合于今的思想而发展之,超越之,形成民族共识,自觉而自信地昂然走在新格局下的大路上。因此,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身,都亟须中华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对中华文化的主干儒学,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儒家学说从孔孟开始奠定了的基础出发,2000多年来,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化和创新,甚至可以说,一部儒学发展史,就是儒家思想不断丰富提高、超越自身、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时代与现实的历程,前哲的精神和经验已为我们“导夫先路”。从20世纪中叶起,中国的社会结构、教育水平、科学成果、文化自觉,特别是政治制度,和20世纪前半叶以及全部过往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当下,以继承、发展儒学,为文明相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的学人,我们心急如焚,是理所当然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重道远”的古训也在提醒我们:既要全力以赴,又要切避急躁;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牢记根本。为把这一想法说得清楚些,我简要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谨供“中心”和同道们参考。
一是必须站在为人民、为天下、为人类未来的高度有所思、有所为,就是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和指南。
二是需要跳出儒学看儒学,跳出中国看儒学,跳出人文社会科学看儒学。这是先圣先哲开辟的不断履践探索之路,接力的火炬传到当代,我们理应视野更开阔,方法更科学,跑得更有力,更迅捷。
三是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讲清楚”,让它“活起来”,这应该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唯有如此,也才能与儒学界人士学习、研究的初衷相吻合。为此,我们自己首先要研究清楚,要在自己心里活起来,学习、研究者主体与所研究的客体相合为一。“知行合一”在儒学学习、研究、转化和创新过程中尤为成败、优劣的关键。
四是要高度重视一代代年轻学者的培养,勇于改革创新培养年轻人的体制和机制。
五是要挽救即将湮没的“绝学”。这里所说的“绝学”,特指原先被列为“经学之附庸”的“小学”,包括文字、音声、训诂、校勘、版本、典章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让文化遗产说明白、讲清楚、活起来的基础、前提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夫子之教也。
上述几点,概而言之,不过就是想强调: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个体和群体,思想观念要到位,知识结构要调整,要“扩容”,举步措施要得当,落实行动要扎实,相关的体制、机制要改革,协同创新要推进。“知易行难”,其实知也不易,包括知“其然”和“所以然”都需下一番苦功夫;而欲明其深邃内蕴,化为内在,从而具备身体力“行”之能力,确实更“难”,特别是在大的格局发生巨变时,尤难!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创新 儒学 传统文化 活起来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