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一张信笺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2018年11月30日 17:37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明代胡正言先生在古南京鸡笼山下创设的“十竹斋”,创造出了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彩色立体印刷,其在南京刊行的《十竹斋笺谱》,成就了世界印刷史上的里程碑。为了打造全国文化高地,复兴南京四百年“十竹斋”品牌,2016年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正式开启了《十竹斋笺谱》复刻工程。

2018年11月29日,一场由国家图书馆、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再现历史艺术经典”的发布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等十余家机构的专家及部分海内外学者齐聚,共同探讨十竹斋技艺活化传承、《十竹斋笺谱》复刻等议题。负责复刻笺谱的技术团队现场展示了这两年来完成的部分复刻成果。那么《十竹斋笺谱》背后究竟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时隔多年之后重新复刻,难点在哪里?现在做这件事,对于当下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在会议期间专程采访了十竹斋南京文物公司总经理陈卫国,听他向我们介绍《十竹斋笺谱》的前世今生以及此次复刻的特殊意义。

微信截图_20181130131543

一张信笺,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今年8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让代表各国青年写信的非洲姑娘汉娜格塔丘既激动又惊喜。这名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非洲姑娘一下子成为关注焦点,书信原稿也随之曝光。除了书信内容本身引发热议以外,汉娜写信所用的信笺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汉娜写信用的信笺,纸张的右下方用淡墨素笔勾勒出一架山水屏风和一张摆放着书籍烛台的书桌,一旁是轻轻浅浅的簪花小字--“达旦 十竹斋”。被送到习主席手中的这封信,即是书写于由《十竹斋笺谱》衍生而来的彩色信笺上。

据陈卫国介绍,汉娜给习主席写信用的“达旦”,为《十竹斋笺谱》第三卷“高标八种”之一。“高标”出自南朝《世说新语德行》“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指清高脱俗的风范。“达旦”二字出自《三国演义》,讲的是关羽秉烛夜读的故事。“一方小小的纸张,浅浅几笔勾勒,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故事,蕴含着极其深厚的寓意。”陈卫国感慨道。

对于《十竹斋笺谱》中的内容,陈卫国可谓如数家珍。“这部书的编辑思想和所选画面完全遵从‘十竹’的立意,书分四卷,共283幅笺画,分为‘博古’‘高标’‘凤子’‘韵叟’‘折赠’等33类,题材十分丰富,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山水人物、商周铜器、古陶汉玉等,以艺术的形式提炼浓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故事并进行分类整理。”

“《十竹斋笺谱》始印于明代崇祯年间(1644年),之后流入并收藏于日本、欧洲,享誉海内外,被鲁迅先生赞誉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日本长崎海关有大量关于十竹斋笺谱画谱画册上岸的记录。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主持复刻《十竹斋笺谱》,鲁迅离世前仅完成一册,他将这珍贵的成果之一送给了在上海的日本小学。目前境内存世的明版《十竹斋笺谱》除国家图书馆馆藏郑振铎捐赠本外几乎绝迹,鲁迅、郑振铎复刻版也非常稀少。”陈卫国又用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出《十竹斋笺谱》数百年来所走过的足迹。

微信截图_20181130131610

打造大国工匠,活化传承古老技艺

“‘十竹斋’因胡正言在南京鸡笼山修十竹建书斋而得名。1965年,十竹斋复业,与南京文物公司合二为一。2014年,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主导成立十竹斋画院,集艺术推广、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和非遗保护传承于一体,挖掘并活化传承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绝技。近年来又设十竹斋艺术投资公司、十竹斋拍卖公司等,并为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设立‘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传习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以“十竹斋斋主”自居的陈卫国告诉记者。他接着说,此次复刻《十竹斋笺谱》,我们溯源正本,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郑振铎捐赠1644年明版初印版为底本,聘请境内外专家组成顾问团队,集合中国多项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完全用明代的工艺、明式的工具、天然的材料。“《十竹斋笺谱》这一伟大的作品诞生在南京,我们对其有着独特的情结和浓烈的情感。可以说,它是历史馈赠给南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复刻《十竹斋笺谱》,继承、保护和活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技术,既是向历史的经典致敬,也是现今的使命与职责所在。”

然而,要让复刻作品能够重新散发当年的文化气息和曾经的东方古韵,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并非易事。陈卫国指出,《十竹斋笺谱》所运用的技艺,即“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是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世界印刷史上的里程碑。按照《中国印刷史》上的表述,“饾版”顾名思义,一是小、一是花样、一是堆叠——就是把不同颜色的小的雕版套印在一起形成彩色的画面。“先勾描全画,然后依画的本身,分成几部,称为‘摘套’。一幅图画往往要刻三四十块板子,先后轻重印六七十次。把一朵花或一片叶,要分出颜色的深浅,阴阳向背,看起来好似北宋人的没骨画法。这样复制出来的画,最善于保持中国绘画的本色和精神。”

而“拱花”,则是立体印刷技术。陈卫国耐心地为记者讲解:“在《十竹斋笺谱》里,拱花分几种,有素拱,即完全不用颜料,纯粹靠纸面的线条立体感形成的画面,还有拱花作为器物的单色装饰的,以及在彩色饾版上面再做拱花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对雕版和印刷的技师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他还补充说明,《十竹斋笺谱》在饾版和拱花技艺的运用上增加了“掸”的手法,更丰富了墨色深、浅、干、湿的变化,逼近绘画效果。正是因为这些高难度的技术综合在一起,加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提炼浓缩的艺术创作,《十竹斋笺谱》一度“销于大江南北,时人争购”——《十竹斋笺谱》的每一页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是用木板、刻刀、毛笔和毛刷等以及中国画颜料在宣纸上创作的中国画。

“尽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早已解决了彩色印刷的难题。但此次复刻,我们仍然采取传统手工的方式。”陈卫国说,如今能掌握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的匠人已是凤毛麟角。我们和专家小组经过反复试错,前前后后钻研近半年时间,从民间寻找和选拔出一批既有技艺水平又有文化情怀的工匠。如此,《十竹斋笺谱》的复刻不仅是为了重现艺术经典,也成为了培养领军的“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对宝贵的民间技艺薪火相传大有裨益。

微信截图_20181130131559

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交织,复兴十竹斋四百年品牌

如果说寻访技师、活化传承传统技艺是挑战复活艺术经典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是庞大而系统的时代命题。在陈卫国看来,再经典的事物,只有走近百姓、融入生活,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遍运用,手写的功能逐渐弱化,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何为笺谱。在这种情况下,《十竹斋笺谱》如何体现其当代价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单依靠这部书的复刻,让人们开始用信纸写信,是不现实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的交织,让经典活起来,才是《十竹斋笺谱》持续走下去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还原复制的层面,更多要做的是以还原经典为根,通过工艺的恢复、培养和传承,使其与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关联。”

《十竹斋笺谱》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各种美丽的图样,就可以运用于服装、日用器皿的设计当中。陈卫国讲道,十竹斋文物公司已经着手参与相关文化“IP”产品的开发,2018年的巴黎春季高定秀上,一位法籍华裔设计师便采用了笺谱的图案和纹饰,南京的皋陶、宜兴的紫砂等在制作中也融入了笺谱的相关元素。另外,在《十竹斋笺谱》每一幅笺纸精美画面的背后,还有很多极具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和文化典故。为此,我们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由学者和研究人员选取笺谱中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内容进行解读,编纂成“笺话”,并翻译成中、英、日三个版本,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力图向世人呈现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最美读本”。“如此唤醒传统文化之魅,更赋予其现代化之魂,不仅使得原本看似‘高冷’的传统文化经典更具感染力,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更让《十竹斋笺谱》走上了国际舞台,向东南亚、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陈卫国指出。

对于十竹斋今后的发展规划,陈卫国强调,未来,我们将以《十竹斋笺谱》复刻工程和“十竹斋”品牌复兴计划实施为抓手,进一步开启“十竹斋+”产业发展计划,谋划“十竹斋+教育培训”“十竹斋+艺术出版”“十竹斋+艺术拍卖”“十竹斋+艺术空间”等多种衍生业态,形成横跨文化、科技、金融广领域的十竹斋艺术全产业版图,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也让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走向世界。(光明融媒记者李蕾、实习记者李欣)


编辑:杨岚

关键词:十竹斋笺谱 复刻 十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