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潘天寿决没有一点派性

2018年12月07日 11:18 |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到: 

如何正确理解潘天寿?著名画家童中焘近日在《美术报》发文,他觉得“潘天寿学派”的提法值得商榷。他说,“潘天寿学派”的提法,大概是卢炘先生提出的。在宁波美术馆举办“浙东之光”活动前,卢炘曾去童家,说潘老是“浙东学派”,童中焘说这个说法太小了。童认为,过去南宋陈亮、明末黄宗羲等曾称浙东学派,那是中国传统内部的称呼,对潘老决不能这样称。潘老是站在最高峰,以最高的眼光看问题,要求“拉开距离”。在传统内部,潘先生决没有一点派性,纯粹是学术的眼光。即我们古人提出的才、力、胆、识、学和做人的道德。他的理论,可说是最高的、最全面的。潘先生的实践即艺术成就,由于“文革”迫害,过早离世,但也已达到最高峰。虽然他常感叹八大的气概、稚拙,认为自己稚气尚不足;仰慕吴昌硕的雄浑,黄宾虹的用墨,深觉尚需努力精进,以“呈其极”。潘老的“中西两个高峰”、“拉开距离”,这种认识和担当,直至当今画坛,还找不出第二个人。

理性对待“木石图”

11月26日,苏轼《木石图》在2018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拍出了4.636亿港元的高价。尽管《木石图》名气不小,此次也拍出了惊人的高价,但很难确定它就是一件苏轼存世的绘画真迹,毕竟它身上的疑点仍然很多,其真伪还有待研究。佳士得宣传中称“《木石图》是已知苏轼绘画中最具可靠性的一件”的说法,艺术市场评论人牟建平以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草率武断了。他希望在《木石图》天价以外,能更多地关注艺术本身,从绘画角度、真伪角度,去欣赏、鉴别它与苏东坡究竟有几分关系?在热闹之外,多一份理性。古书画的水很深,特别是对待一幅宋代绘画,还是苏东坡这样的千古大家,保持一分理性才是真正的学术态度。

“苏米合璧”难有其二

佳士得拍卖中国书画部研究者游世勋近日在《美术报》上发文说,苏轼《木石图》开启了文人绘画的先锋,这件作品最能打动他的部分是它的整体性,在北宋这样一个中国绘画的黄金时期,追求的是精致、精谨。但在苏轼的画作里,我们反而可以看到另一种轻松与文雅。从这件作品开始,竹子、石头,甚至一棵枯树都被赋予了精神意义,开启了后来的文人画风潮。他说,当我们细细观察这张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的干、湿、浓、淡的变化非常复杂,甚至于顺着石头的势可以牵扯到这棵枯树。整个动态往右边走了以后,左边是不是虚掉了呢?他左边又补上了一些浓墨的小竹子,非常细腻。这张画是一张包容的、力量向中心集中的画作。在画的旁边,有同时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的作品。米芾的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细线的走若游丝,重的部分又重如磐石。目前,我们只能找到当时宋代四大家苏、黄的合璧,也就是《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这件“苏米合璧”,相信在历史上应该很难再找到第二件这样的作品。


编辑:杨岚

关键词:潘天寿 派性 木石图 绘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