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政协大事记 政协大事记

建设精神家园中的政协身影

2018年12月18日 15:2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81218001-zx15

2007年7月9日,《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总结表彰会在北京举行。部分京剧艺术家和为音配像工程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C20181218002-zx15  

文艺院团改革的成果:戏曲人在春节期间为群众演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更好的满足。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改革旗帜、锐意进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

从上世纪80年代历时21载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到扶持昆曲走出困境,再到将戏曲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振兴戏曲的过程中,无不浸润着文艺界委员们守望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传承、保护、繁荣戏曲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言资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六大以来,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激发内在活力,国有文艺院团和文艺人勇于“走出去”,全国政协通过调研考察等方式,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诸多意见建议。

抢救京昆不遗余力

改革开放的40年,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40年。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40年来,全国政协在振兴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的繁荣发展上取得了重要成就。振兴戏曲一直是全国政协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全国政协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早在1985年,在李瑞环同志的倡议和指导下实施了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以下简称“音配像”),录制“音配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京剧艺术的抢救、传留和振兴。该工程历时21载,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参与其中,共录制了近现代115位艺术家主演的460部流派剧目,714张光盘,为祖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

这项文化工程从1985年提出、研究、试录,到2002年9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音配像”的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从2002年9月开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期工程的录制工作。它扩大了录音主演人选,补充录制了一些名家剧目。

“音配像”的总顾问由张君秋担任,全国政协京昆室积极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京昆室成员怀着“为国家尽忠,为师门尽孝”的满腔热忱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参加策划、录制、审片等工作,有的还担任着导演等重要工作。

2007年7月9日,《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总结表彰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各界人士驻足在蔚为大观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陈列台前,纷纷称赞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举。

在本报发表于2002年9月的一篇关于“音配像”的报道上这样写道:

他(指张君秋)事无巨细,身体力行,不但带领他的弟子们抢录张派剧目,使张派这一朵艺术奇葩,留下了珍贵的完整的资料。他同时还操持其他艺术家的剧目。他在为“音配像”奔波的路上猝然辞世。

京昆室的成员以及老艺术家们怀着“尽忠尽孝”的历史责任感投入工作。“尽忠”就是对国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尽责任;“尽孝”是说为继承发扬师长们的艺术成果尽义务。梅葆玖带着他的弟子为梅兰芳大师的戏配像;马连良先生的长子马崇仁、高徒迟金声、张学津精心录制马派剧目;谭元寿带着儿子、儿媳为录制谭派剧目全力以赴;李世济克服了许多家庭困难,身体也不大好,她指导了程派剧目的全部录制工作,自己还亲自配像;叶少兰活动多、任务重、爱人一直病重,他不但自己录制了全部叶盛兰的剧目,还担任了许多组织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杜近芳也经常带病工作,为了保证不耽误工作,她在录戏时经常早来晚走,赶不上吃饭就在后台啃干烧饼;张派弟子十几个人先后抢录了张君秋先生的全部剧目。

“音配像”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批经典节目,抢救了不少濒危的优秀剧目,尤为重要的是为国家为后人保留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

40年里,全国政协还为昆曲的传承作出重要贡献。昆曲,被誉为中国的“百戏之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通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3年,昆曲面临生存危机,亟须拯救!全国当时有6个昆曲院团,创作、演出全都陷入困境,后继人才严重匮乏。京昆室牵头赴湘浙苏3省深入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政协首次对昆剧院团状况进行考察。考察报告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拨付重点扶持昆曲艺术经费5000万元,为昆曲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对于古老的昆曲无异于“久旱逢甘露”。岌岌可危的古老昆曲,借助全国政协的平台,得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次发展机遇。

传承文化助力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助力戏曲发展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委员们也身体力行,通过政协的平台继续为戏曲发声、呼吁、建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目标。2014年,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选题确定下来。全国政协委员将推动戏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重点撰写提案、参加专题调研和恳谈会、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积极发声、和相关部委一次次面对面沟通……通过政协这个平台,为振兴戏曲,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有声。2015年初,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在这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性的制度设计中,多处涉及中国戏曲,在不少条款中,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吸收。

2017年,为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政协京昆室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邀请包括著名戏曲艺术家在内的文艺界委员举行专题讲座,向各级政协委员、戏曲艺术爱好者进行戏曲知识的宣讲和普及,以更好地传承国粹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委员、政协工作者和各界听众的广泛欢迎。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艺术自身创造力和市场竞争活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相继改制。在这个过程中,全国政协通过调研考察等方式,为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如2011年,全国政协组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在京开展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参观考察活动,委员们充分肯定了改革的成绩,也为改革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如何让戏曲走向市场、走向创新、走向世界?各级院团一直在思考、突破,委员们也在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以戏曲艺术院团为例,国家京剧院形成了一个“传统”,从初一到初六每天演出。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委员已经46个春节没有和家人团圆过了,他说,“这就是市场决定的。虽然辛苦,但是为人民演出,为人民奉献,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幸福所在!”史敏委员从京剧版《巴黎圣母院》、跨流派演出程派名剧《锁麟囊》,到参与多媒体音乐剧《门》和《2000Today》新世纪交响音乐会的演出,通过对京剧创新的演绎以及新编戏的创排,让京剧在世界文化中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戏曲进校园、文化下基层、文艺院团改革……多年来,委员们通过政协的平台,奔走呼吁、建言献策,个人也积极参与到落实工作中来。梅葆玖等曾多次提出戏曲要从娃娃抓起,并形成联名提案。2017年,董圆圆委员在一次排练中不慎脚部骨折,刚刚休养了几个月,钢板钉子还在脚上,就坚持到清华大学为莘莘学子演出。她说,让戏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这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40年来,全国政协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戏曲人在改革中奋斗创新着,文化人在改革中奋斗创新着。

编辑:曾珂

关键词:建设精神家园中的政协身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