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中国画里的哲学精神 宁静致远天人合一

2019年01月07日 15:37 | 作者:孔维克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9,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文化周刊讲坛版又和朋友们见面了!特别感谢各位委员、艺术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过去一年的支持与喜爱。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携手体会阅读的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文艺之花绽放在我们心中;新的一年,我们还将一起与文化亲切拥抱,和学术痛快畅叙。为此,本期讲坛特别为朋友们撒下一片艺术的种子,斟一壶清茶,静听种子开花、发芽吧!

孔维克1

孔维克

主讲人:

简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统促会理事、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代表作有:《孔子周游列国图》《公车上书》《沐》《杏坛讲学》《高士图》《白英点泉》等。近年现实题材的创作《高原的记忆——孔繁森》《齐鲁曙光——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同志仍须努力——为国父孙中山先生造像》在当代画坛卓有影响,其作品及传略被收入各类画册和辞书。代表作数幅入载上世纪80年代启动历时10年的国家美术出版工程《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壁画卷、插图卷。出版有孔维克画集、文集、书法集、写生集等50余种,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称号等。

中国的绘画

绘画是东西方共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是人类独有的观察世界、反映事物的方式。

中国画也叫国画,是近代以来为区别西方绘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表征,蕴含了中国哲学精神。

近百年来,西方绘画理念不断传入中国,使传统中国画有所变化。但与西方绘画相比,西方绘画是微观的分析,然后形成具象;中国画则是宏观的、概括的,最后聚焦于意象。西方绘画重光影、色彩、科学,是立体的;而中国绘画是线条的、黑白的、模糊的,最后达到平面的处理效果。西方绘画是再现性的,表现所有看到的事物;中国绘画则是表现性的,可以表现想到或看到抑或看不到心中所想的事物。西方重视透视解析的技法,最后成为美术大师;而中国重读书、重学养,通过笔墨修炼而悟道,最后通过书画的研习完善整个艺术人生。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审美特征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这些不同,可以深入地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

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绘画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人与动物分野的重要标志,审美引领人类在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历史进展,包括各个时期的生活、生存状态。蔡元培先生倡导“以艺术代宗教”是有一定道理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书画是中国人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艺术收藏也是艺术传承的方式之一,中国画的收藏不仅能使收藏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也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最为著名的是在丝织品上绘画《御龙图》帛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形成,山水画、花鸟画也在这一时期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人物画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水墨大写意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自唐宋以来,画家对于国画的创新一直延续至今,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风格。纵观中国画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在历史的积淀中一步步发展,并融合外族艺术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日臻成熟。

中国画:以善为美

中国画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及鲜明的特色。中国画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编辑:杨岚

1 2 3 4

关键词:中国画 绘画 审美 中国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