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薛俭:把东城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 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独特作用

2019年01月08日 09:55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薛俭

文化体育界别委员 北京文博交流馆馆长 薛俭 摄影:张传东

习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东城作为北京古都历史文化的主要承载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东城区委区政府坚持“文化强区”战略,是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区定位的,也是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东城独特作用的战略举措。在擦亮金名片的工程中,区委区政府在战略上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擦亮工程指挥部,组建区委区政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采取了很多重大举措让历史古都这张金名片亮起来。据我了解,近年来,东城区已经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治共享”的名城保护与发展机制,设立了每年1个亿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持续推进文物腾退修缮,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东城区在十三五期间计划腾退近五十处,目前已实施了三十处,完成了十一处,仅中轴线沿线社稷坛、天坛公园、太届近百户居民完成了腾退,多年遗留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实现了中轴线申遗区域内重点文物腾退的良好开局。近两年各位委员见证了“疏整促”整个过程,部分街区的古都风貌正在恢复中,同时还对惠王府、原中法大学等23处重点文物进行了修缮。东城区在文物保护利用上也是走在全市的前列,有孔庙国子监、智化寺、古观象台、东南城角楼等88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对社会公众开放或是限制开放,其中用于参观游览的有43处。在擦亮工程的战术手段上区委区政府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戏剧东城”、孔庙和国子监文化节等等。但是我认为擦得还不够亮,因为开放或限制开放的88处只占东城区356处不可移动文物四分之一,因此还要继续擦,使劲擦。那么如何把东城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呢?我的建议是:

一是擦亮工程需要挖掘队,让历史文化研究先行。如果要想让世人了解东城的历史文化,必须对东城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挖掘研究,要充分利用北京市内高等院校多、文化研究机构多的优势,是否可以采取“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来对东城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挖掘东城所具有的皇城、坛庙、王府、故居、会馆等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内涵,把研究的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的分配取得回报。研究文物背后的人和文,是为了让文物讲故事,物因人而鲜活,物有文才能化人。比如,我们北京文博交流馆就是把智化寺这座古建筑作为我们的镇馆之宝,充分利用社会各界专家的研究成果来支撑我们的展览,没有研究就没有解读,没有解读普通观众就很难看懂。习总书记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在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把智化寺这座古建筑分成六个板块向观众解读,让观众到智化寺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懂文物,通过看展览让观众体味出华夏先民们的勤劳智慧,让观众了解智化寺这座古建筑价值所在和保护意义所在,从而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我们东城已经腾退了许多文物建筑,应该尽快对腾退过的文物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更主要的是对没有腾退的重点文物建筑先行开展历史文化研究,让人们了解文物古迹的价值所在,为腾退后充分利用做好准备。比如大家都知道西城有恭王府,其实我们东城也有很多王府,西城有赵登禹路,东城有张自忠路,西城有郭沫若故居,东城有老舍故居等等等等,这些文物古迹和历史人物都值得研究。每一座历史建筑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每一位历史人物就有一部传奇故事,每一项非遗项目就是一部传承经典,没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百姓何以知晓?我们的金名片又有谁能知道呢?

二是擦亮工程需要装修队,让展览展示紧随其后。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一定是研究成果的展示,通过展览把专家研究的成果用百姓的语言展示出来,传播文物背后的知识,告诉文物背后的历史,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文物背后蕴藏的价值观。比如古观象台传播的是天文知识,告诉的是历史。还比如史家胡同博物馆,面积不大,水准很高,从环境布局到展览展示,从双语标识到展线设置;展线不长,时间跨度很久,从辽中都到元明清古都概述,再到民国直至当今。有人有物,有文有史,是人和文,让物和史变活,被当今人们所接受,让本地区的居民有亲切感,让本地区以外的观众有历史厚重感,从而发挥出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史家胡同博物馆不仅是朝阳门街道的名片了,已经成为东城区乃至北京市的一张京城历史文化名片。还比如文天祥词讲述的是历史,传递的是社会价值观。如果研究先行了,每腾退一处古建筑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就会在我们东城历史文化金名片上多贴上一块金。

三是擦亮工程需要宣传队,让社会公众知晓金名片。首先是利用公共媒体常年进行东城的历史文化宣传,让东城的居民了解东城,让外地的旅客知晓东城。每天早上北京广播电台播出《徐徐道来话北京》栏目就很好,讲的是老北京的故事;还有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是我们在座的李欣委员多年打造的一个栏目,好多百姓是通过这个栏目了解智化寺的。其次是利用街面指示牌和公共空间的广告栏宣传附近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场所,增强东城文化的氛围,。别看一块小小的指示牌,作用非常大。一是宣传古迹,二是方便百姓。就拿我们智化寺来讲,有好多观众说,我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有个智化寺,还有的观众围着智化寺外围胡同转两圈就是找不到大门,这还是在公众媒体进行过很多次宣传的结果,《这里是北京》栏目从开始就做智化寺的专题片,到去年还在做,我要感谢我们的李欣委员。但是知名度还是没有故宫高。可想而知,没有做宣传的文物古迹又有多少百姓知道呢?第三是开展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东城文化品牌。就象“戏剧东城”一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展演季,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突出地位。我想如果把能够反映东城历史文化底蕴的戏剧作为一个专门奖项,激励更多的机构来挖掘创作带有东城印迹的戏剧就更好了,从而将东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发掘、创作加工、表演展示、推广开发等多个环节链接起来,形成上中下游一条龙擦亮工程,从而推动东城对传统文化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还比如依托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建遗迹开展品牌文化活动产生吸附效应和辐射效应。如孔庙和国子监文化节、智化寺传统音乐节等。

四是擦亮工程需要服务队,让百姓把东城金名片带走。首先是需要高水准的文化服务团队和机构来包装我们的历史文化产品,把洒落在各个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特产向来京游客推送。其次是需要高水平的历史文化讲解团队,把每一个历史街区、每一座古建筑、每一个历史人物讲活,让百姓了解我们东城的历史,读懂这座古城。第三是需要政府对深度文化旅游进行适度的引导和鼓励,通过多种途径推销东城历史文化金名片。第四是充分利用“疏整促”的历史难得机遇,改善已开放重点文物周边的环境,还原重点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生态,比如,智化寺已经成为国内外小名气的古建筑遗迹,尽管区政府对周边的环境下了很大功夫进行整治,但是依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的是这座古建筑遗迹的作用发挥,影响我们大国首都的形象,今年年初有个国家的首相来中国访问时,准备作为访问地之一,后来我们建议外交部放弃这一备选地,我也知道这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但是我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亮出来的不是金名片,我们期望周边擦亮后再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场所,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东城 历史文化 文物 名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