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年年堂上寿星图

​ ———兼说宋人的寿词与寿礼

2019年01月10日 11:14 | 作者:廉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庆生祝寿,是宋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文人寿词也相应发达起来,许多名流都参与其中。比如有一年,辛弃疾太太过生日,他就填了一首《浣溪沙·寿内子》助兴:“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

P1350896洛阳关林庙宋墓

洛阳关林庙宋墓壁画

“年年堂上寿星图”句,初看平淡无奇———直至今日,给老人做寿,犹有送寿星佬儿、挂寿星图的习俗——其实后面也藏着故事。

宋人朱彧《萍洲可谈》卷三载:“近世长吏生日,寮佐画寿星为献,例只受文字,其画却回,但为礼数而已。王安礼自执政出知舒州,生日属吏为寿,或无寿星画者,但用他画轴,红绣囊缄之,必谓退回。王忽令尽启封,挂画于厅事,标所献人名衔于其下。良久,引客爇香,共相瞻礼。其间无寿星者,或用佛像,或用神鬼,唯一兵官所献,乃崔白画二猫,既至前,惭惧失措。或云时有囊缄墓铭者,吏不敢展。”王安礼在舒州做官的时候,下属给他送寿礼,按惯例本来只收贺词,寿星图原封退回,可他不按套路出牌,不仅全部收下,还一一打开张挂,邀请众人鉴赏。那些敷衍了事走过场的,可就露了馅。心照不宣的官场套路,偏偏遇上较真儿的搅局者。王安礼就是王安石的弟弟,可见和他哥哥“拗相公”一样,也是个有性格的人。

王安礼生活在北宋,可见当时送寿星图的风俗已然形成。南宋的辛弃疾家“年年堂上寿星图”自然不过是按俗办事。既成风俗,“寿星图”的题材自然也难免格式化。辛弃疾《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间戏作》说:“朱颜晕酒,方瞳点漆,闲傍松边倚杖。不须更展画图看,自是个,寿星模样。”史浩《满庭芳·茅舍》说:“起来见,龟翻鹤舞,却是寿星图。”寿星又称南极老人星。杨万里《七月二十三日南极老人星歌上叔父十三致政一杯千岁之寿》:“乌纱白苧坐鼓琴,上有千岁长松青。令威旁舞玄夫听,个是活底南极老人星。”令威指鹤,玄夫指龟。周必大《门客郑安世写寿星求赞(壬戌春)》:“谁把江西一幸民,强摹南极老人星。穹龟鹿鹤朋三寿,伴我松根裴茯苓。”如此之例甚多。宋何薳《春渚纪闻》“瓦缶冰花”条说得更加明确:“既凝冰成象,则一山石上坐一老人,龟鹤在侧,如所画寿星之像。”可见,一幅合格的寿星图,自然不能是神鬼、佛像、二猫之类,而是必须有松、鹿、龟、鹤、杖、寿星等要素。以此观之,很多出土或传世的神仙题材画面,便可判为当时十分流行的“寿星图”了。

比如2009年洛阳关林庙东南一座北宋墓中出土的雕砖,其中一块为“人物持画”造型。头戴花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的人物,手持一幅立轴画,展开的一半画面上,一棵大树(似松),树上一只翔鹤,树下有人物带头光。据专家研究,画面表现的,应为宋代“献香杂剧”中“献画”场景。“献香杂剧”是宋代一种小戏,专在庆生贺寿场合表演,特色就是“道尽祝寿话,说遍吉祥语”。——这里所献的画,看题材,应该就是“寿星图”。

我们如今熟见的寿星老人,都是大高脑门,红楼梦里凤姐拿老太太开玩笑,说:“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虽是临场发挥,她却无意间说出一个事实,就是大脑门的寿星老人形象,大概是明代以来才定型的。宋代的寿星,就是正常人面目,脑门儿远没那么高,通常着道装。德清博物馆藏的一件青白瓷寿星像即是。

寿星的拐杖,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说来要高过头顶。岳珂《桯史》载,孝宗看上一条通犀带,上刻扶杖而立的寿星,非常精美。皇帝自然不讲价,旁边的内侍却想要提成。商人不肯,内侍就挑剔说:“凡寿星之扶杖者,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今杖直而短,仅至身之半,不祥物也。”皇帝一看,果然如此,就放弃了交易。这条评语迅速传扬开去,犀带纵然精美,也再没人肯买。

送寿星图既然成俗,就有人不肯从俗。相传钱勰过生日时,他的僚属“尽以乌龟白鹤为献,用表祝寿之意”。只有杨次公献《老子出关图》,并写了一首小诗:“秘藏函谷关中子,将献蓬莱阁上仙。愿得须眉如此老,却教龟鹤羡长年。”钱公大悦。孔平仲也有《通判成郎中生日人凡送香合寿星皆不受独以诗献》,末两句说:“香奁画轴知无用,只有诗篇不值钱。”——这都是独出心裁者,与滥竽充数的王安礼下属,自然不同。

前面说过,寿词在宋代蔚为大观。无论长幼亲疏、同僚朋友,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写得多了,就逐渐形成一些固定套路,也就难出好作品。张炎《词源》曾说:“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当总此三者而为之,无俗忌之辞,不失其寿可也。松椿龟鹤,有所不免,却要融化字面,语意新奇。”

按这个标准,我们来看一篇算是写得不错的,管鉴《鹊桥仙·八月二十八日寿唐子才》:“中秋过了,重阳将近,正是一年佳处。枨黄橘绿总寻常,看丹桂、余香再吐。胸中星斗,笔端风雨,定约蟾宫高步。赐袍归带御炉薰,共岁岁、斑衣戏舞。”

下阕不遗余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赞颂主人,好话说尽,皆大欢喜。上阕紧扣“八月二十八”这个本来毫无特色的日期做文章,正是寿词的套路之一。正月初六生日,就写“柏颂才过,梅妆方试,六秀蓂荚”;四月初一生日,就写“夏初临,春正满,花事在红药”;十月十四生日,就写“明夜月团圆,小春霜早。今日由来佳气好”……日期风光,全都讲究个应景。好处是不怕没话说。年龄也是好话题,比如寿人六十,说“次第回春,甲子从头又一新”;寿人七十一,说“羡人生,七十古来稀,今逾一”;寿人八十一,说“人间八十最风流,况又今年九九”……宋人倒是不避讳谈论年龄,都明晃晃挂在文字上。

跟祝寿相比,自寿因为无需应酬,不必客套,容易说出心里话,反倒更见性情,更耐看些。比如李仲光的《鹊桥仙·自寿》:“焚香清坐,呼童瀹茗,聊当一杯春酒。不须歌舞倩红裙,为祝百千长寿。诗书万卷,绮琴三弄,更有新词千首。从今日日与遨游,便是天长地久。”比如,叶秀发的《醉落魄·自寿》:“胸襟洒落。光风霁月澄寥廓。生平素志惟丘壑。随分田园,花木四时乐。儿孙不用千金橐。吾家自有诗书粕。生朝有酒团栾酌。因笑渠侬,痴騃画松鹤。”又比如辛弃疾《江城子·侍者请先生赋词自寿》上阕:“两轮屋角走如梭。太忙些。怎禁他。拟倩何人,天上劝羲娥。何似从容来小住,倾美酒,听高歌。”———千古共通的人生感慨,总是更容易引起共鸣。

不管如何,美好生活总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期待。和辛弃疾《寿内子》可以相媲美的,还有郭应祥《鹧鸪天·癸亥十一月十四日为内子寿》,下阕说:“罗纸贵,彩衣鲜。鼎来盛事乐无边。妇姑夫妇孙和子,同住人间五百年。”这个“同住人间五百年”,比起帝王将相悲情万丈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更多人间烟火。丙午年(1066)二月十二,是蔡襄五十五岁生日,老母犹然在堂,已经九十二岁高龄。这一天他写道:“仲春一浃,我生之辰。纪岁之行,五十有五。慈亲是时九十二,称觞献寿于膝下。……愿亲长年无穷已,愿儿强健典州府。不富不贫正得宜,如我奉亲难比数。”愿母寿比南山,愿儿平安做官。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奉养天年。都是老实话,温和恳切,语浅情深。蔡襄事母至孝,当年的三月十九日,他还带着老母亲去吉祥院看花,并再次写诗留念。白发儿子侍奉白发老母看花,此情此景,稍微想象一下,都足以动人心魂,尤感温馨,柔软。

(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编辑:杨岚

关键词:寿星 星图 年年 堂上 生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