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汉字发音岂能“将错就错”

2019年02月24日 14:06 | 作者:刘凤敏 | 来源:红网
分享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连日来,一篇题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疯传,迅即引发网友对拼音的热议。

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比如,“确凿”中的“凿”原读音“zuò”,后因从俗改为“záo”;“呆板”本来读“ái bǎn”,但后来从俗改为“dāi bǎn”;“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从俗规定读“shuō”,等等。面对这样的拼音修改,大家纷纷表示有些“发懵”,许多人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觉得以前语文老师正过的音都是泪。这样的汉语拼音修改,究竟是“从俗”,还是“将错就错”?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不过,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实际上,汉字每个读音都有其代表意义,特别是多音字,比如“骑”动词时读“qí”,名词或量词时读“jì”,但现在为了所谓的“从俗”竟全部都读“qí”,而“jì”的读音已经取消。语言固然有其实用性,但汉字的读音所代表的每个字义是不容轻易变动的。如果说,半个世纪前为了迁就文盲强行改繁体为简体,那么今天拼音的“从俗”修改难道是为了迁就不学无术之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北大校长在北大120周年校庆致辞时,把“鸿鹄(hú )志”念成了“鸿浩(hào)志”,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都在质疑:堂堂北大校长,怎么还读错字呢?现在看来,如果按照“从俗”的标准来看,是不是“鸿鹄”中的“鹄”的读音“hú”就应该修改成“hào”呢?然后再加之一个完美的诠释“像鸿鹄那样浩大的志向”。这样一来,我们说北大校长就不是读错了音,岂不是冤枉了校长?是不是还应该为其语言创新点赞呢?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也是同理,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从俗”不是将错就错,更不能乱弹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字词的读音有些许调整也合情合理,但延承数千年的汉字发音,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古诗词,童叟认知、大众共识,格律铿锵、韵味深邃,岂能随意“从俗”修改?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都能这么随意“从俗”变动的话,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光大?这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呢?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汉字 发音 将错就错 读音 语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