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业界聚焦心健康:完善院外急救体系 提高猝死抢救成活率

2019年03月02日 09:47 | 作者:邓睿 |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分享到: 

人民网北京3月1日电(邓睿)3月1日,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活动”在京举行。当日,与会嘉宾就“人民健康从心开始”这一主题建言献策。与会嘉宾认为,提高院前急救能力,需发挥各方主题的作用,搭建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本次论坛由趣头条提供推广支持。

嘉宾合影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王莉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温州市瓯海区副区长王晓康,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诊分会会长黎檀实,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段军,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卢中秋,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等参加了本次圆桌论坛。

我国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仅1%

李宗浩表示,他曾经做过统计发现,大多数心脏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心脏猝死的抢救的方法是心肺复苏,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的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仍然停留在1%左右。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深思。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认为,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不高,有多方面原因,如公众认识不足、急救技能普及率不高、硬件设施短缺、救治体系不完善,等等。因此,他认为提高猝死抢救成活率需多方发力。

提高院前急救能力需多方发力

霍勇委员谈到,猝死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问题,也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搭建科学的急救体系,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对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王莉莉表示,院前急救分秒必争,对生命保障和生命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推动院前急救立法、出台行业的标准体系、形成对网络医院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是从顶层设计角度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政府在紧急救治体系链中应发挥更多作用

卢中秋提出,政府在院前急救复苏方面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提高心肺复苏技能普及率,不仅要依靠个人行动,也需政府作为、社会投入。

谈到“政府在紧急救治体系链中发挥更多作用”,王晓康提到了温州市瓯海区从去年开始尝试两个举措。瓯海区在新建的小区中配备“健康小屋”,其中除了测血糖、量血压的基础健康设备,还配有急救包和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此外通过互联网手段把电视机改装成可视设备,与就近的医院联通,方便患者及时呼救并就近抢救。

心脏骤停急救四个字——会、敢、近、全

如何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段军提出了院外心脏骤停急救四个字——会、敢、近、全。“会”指普及推广心肺复苏术,让更多人掌握这项急救技能;“敢”是指创造社会支持、法律支持、舆论支持的急救环境,让会做心肺复苏术的人在关键时刻敢于救人;“近”是指若心脏骤停病人能够被就近抢救,院外抢救的成活率会增高;“全”是指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覆盖范围越来越全。

“如果能把院内和院外救治工作都做好,心脏骤停的发生率和救治的成功率都会大大提高。”段军强调道。

“阶梯救治”赋能社区急救

黎檀实建议,通过阶梯救护培训有助于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应急救护的能力,“阶梯救治就像一场接力赛,期间的每一棒都是对患者生命的保障。”

据了解,阶梯救治又称分级救治,是战时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分工救治的总称。阶梯救护是发生灾难事故后以伤员和目击者自救互救开始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分级检伤和转送伤员,期间不间断的救护,为伤员争取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

构建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网络和服务体系

闫希军提出,保护心健康,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临床指导,探索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治一体的心血管病防治管理模式,建立公民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构建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网络和服务体系。

闫希军谈到,预防心脏猝死需要积极推动“心健康”公益行动计划,构筑心血管疾病全面防线。闫希军提出,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开展全民性宣传教育活动,构筑心血管疾病全面防线。要完善基层诊疗体系,提升急救治疗水平,让病人在发病的第一时间获得最有效的救治,有效延缓、遏止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保障人群健康水平。要发挥医师学会、媒体的平台作用,联动全国心血管专家,鼓励溶栓治疗,推广院前溶栓,提高基层诊疗水平。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急救 抢救 猝死 院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