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惊世界殊——与全国政协常委卢纯对话三峡工程

2019年03月02日 23:30| 作者:毛丽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报记者 毛丽萍


     编者按:

    大国,要有大的样子。

    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重焕生机,历经70年卓绝奋斗的新中国正豪迈行进在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

    曾几何时,这个大国的脊梁弯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地球球籍,须臾有被开除的危险。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毛泽东语)若不是有了“两弹一星”,襁褓中的新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声音哪里会有如此这般的分量与穿透力?

    明镜照形,阅往知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逐渐站稳了世界C位。底气源泉,同样是一批世界侧目的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项目——高铁领衔世界,航母提振军威,卫星遍布太空,三峡恢弘卓越,5G全球领跑……没有重器在手,怎有底气满怀?

    科学技术,向来是一国与世界对话的发言权。大国重器之于新时代,是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之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体现,坚定“四个自信”之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赞者众,不同声音也有。对于大国重器、重大工程,无论是技术路线的争议、科技价值的评判,凡是带有理性、建设性的不同意见,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良言。而那些戴着有色眼镜、怀有不良居心、不负责任的指手画脚,决然不在此列。

    科技有短板、有差距,绝不回避;重器有地位、有价值,同样不容抹黑。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令人振奋。

    那么,大国重器之于吾之家国、吾之生民,到底有何意义?我们于不自知中享受了它的哪些好处?我们的重器离世界制高点还有多远?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许和你们一样,常常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似是而非。

    两会即将召开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有许多就是这些重器的设计者、研究者、制造者、运营者,让我们的记者走近他们吧。请他们给我们一些知识,给我们一些解释,给我们一些底气。敬请关注本报本网两会特别策划“大国重器如何靓起来”,也欢迎你们和我们一起讨论。


湛湛长江水,巍巍三峡坝。

1918年,孙中山以世界战略眼光和建设宏志,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由此开启了中国人三峡筑坝,开发长江的大胆设想。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上岸后,他深邃的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上溯到大江500公里的地方,挥笔写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那是对长江三峡的神往。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登上三峡坝顶,极目远眺。放眼高峡平湖、碧波千倾,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世纪工程,百年圆梦。三峡工程,从最初设想到今天建成并发挥效益,前后已是百年。几代中国伟人、几代中国人民为之梦想和奋斗的一个伟大工程,一步步从蓝图走向实现。

2019年2月25日,全国两会在即。记者推开了全国政协常委卢纯的办公室门,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


全国人民的福祉工程

“三峡工程最大的属性是民生工程,最大的责任是为民造福”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殊的时间里,不由得让人回想起那些新中国成立以来值得纪念的重大工程。比如“两弹一星”、武汉长江大桥、嫦娥探月、蛟龙探海等工程。作为湖北人,我恐怕会想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自建成以来,多次为长江中下游抵御洪水。除防洪首要目的外,三峡工程还有哪些功能效益?它跟中国老百姓有哪些直接关系?

卢纯:首先,三峡工程最大的属性是民生工程,最大的责任是为民造福。

三峡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三峡工程对老百姓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改变了整个长江的防洪格局和形势。历史上,长江曾数次爆发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给中下游的人民群众造成了沉痛的灾难。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防洪体系的成功建成,让下游人民群众在汛期不再提心吊胆过日子,可以专心致志地发展经济建设。

举个例子,2012年汛期,三峡工程共拦蓄4次5万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拦蓄的最大洪峰达到7.1万立方米/秒,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最大削峰2.8万立方米/秒,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截至2018年末,三峡工程已累计拦蓄洪水1400多亿立方米,可以注满五个半鄱阳湖。

三峡工程第二个重要功能就是极大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效能。三峡工程蓄水后,直接消除了三峡坝址至重庆间的139处滩险,“川江自古不夜航”成为历史;同时枯水期可向下游补水,有效增加了下游航道水深,万吨级船队可从上海直达重庆,长江可以全年无休、日夜通航,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近年来,长江上下游经济发展增速不断加快,并且三峡船闸对社会船只免费通行,过坝货运量2004年至2018年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极大加速了中国西南物流的快速发展。

三峡工程第三个重要功能是对长江下游的补水功能。三峡水库形成的巨大库容具备跨时空调水功能,每年汛末开始蓄水,在枯水期对中下游进行补水。截至2018年汛前,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超过2400亿立方米,最大增加下游河道水深超过1米,为保证长江中下游抗旱供水、生产生活用水和航运畅通发挥了重大作用。凭借巨大的库容和灵活的调节性能,三峡工程在成功应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百年一遇大面积干旱、2014年上海长江口咸潮入侵、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救援等重大社会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时,三峡工程还是一个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三峡工程在修建动工之初,就开始生态环保修复工作,并贯穿于整个建设运行过程。大家长期关心的几个重要的问题,比如说泥沙淤积问题、水质问题、珍稀动植物繁育保护问题,现在都好于预期。三峡水库蓄水以来,5700多公里水库库岸边坡总体稳定,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已从23%上升到38%,水库泥沙淤积低于设计预测值的40%。

记者:据说三峡工程每年发出的电量也是非常高的。

卢纯:三峡水电站发出的强大清洁电能惠及华中、华东、华南和川渝地区,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2014年,三峡电站完成年发电量988亿千瓦时,刷新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记录!截至2018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发电1.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9亿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0.4亿吨、二氧化硫1100万吨,为节能减排、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享受过三峡的好处。

卢纯:是的,我之所以最后谈发电效益,不仅仅是三峡工程的发电量现在远远超出预期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电量是在实现了防洪、航运、生态、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巨大效益的前提下完成的,足以说明三峡工程是让全国人民受益的民生工程。

理性认知不同声音

“这些不同意见是对三峡工程成功建设和巨大效益有效发挥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记者:三峡工程承载着如此多的功能效益,为什么三峡工程在协商讨论以及通过中引发过党内外很多不同意见和声音?您如何看这些不同意见?

卢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一项建设工程作出决策,三峡工程是第一个。我们认为,投赞成票的,投反对票的,投弃权票的,每个人都是站在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立场上所作出的选择。

作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者,这些不同意见时刻提醒我们要始终对三峡工程慎重思考,科学严谨论证,尽量避免或减少工程的负面影响。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也促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和科学精神把这一重大工程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这些不同意见是对三峡工程成功建设和巨大效益有效发挥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记者:当时讨论三峡工程决议中争论最大的问题,现在是怎样的情况?

卢纯:在三峡工程论证、建设阶段,舆论关注最多的是上游泥沙淤积问题,但是10年来的运行数据表明,现在的泥沙淤积量还不到最初设计值的40%。

第二个是移民难题。三峡移民工程需要搬迁130万人、2座城市、10座县城和1600多家工矿企业,这在很多西方国家是想都不敢想的重大社会重构工程。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三峡工程如今不仅成功完成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30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还实现了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在移民中脱贫致富,初步破解了水库移民这道世界性难题。

理性认知影响未来

“推动国家重大工程的理性认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凝聚共识的环境”

记者:去年,您专门就推动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器理性认识问题给全国政协建言,为什么有这个想法?

卢纯:重大工程的功能目标多元、受益群体广泛、影响范围程度深远,其建设过程常常附着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和民生发展寄托。它的巨大作用和广泛效益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由全体国民共享的巨大福祉。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国家重大工程正成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火车头”“压舱石”。中国未来要赋予重大工程更新的理念和内涵,通过工程思维、工程概念、工程手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升民生福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推动国家重大工程的理性认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凝聚共识的环境。长期以来,公众对国家重大工程价值的理解还不够,对国家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深远意义的认识还不足,导致重大工程的公众形象存在“两个舆论场”分离的现象,离散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凝聚力。

以重大工程为载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核心技术,带动、牵引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的能力、质量和水平,事关国家能力、国家形象、国际竞争力。可以说重大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和社会理性认知具有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亟待社会各界深刻认知、凝聚共识。

重大工程影响世界

“我们能自信地说,今天中国水电是什么水平,世界水电就是什么水平”

记者:中国历来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中国制造”、“基建工程”,如今,三峡工程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国之重器,重在哪里?

卢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三峡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高坝大库型水电站建设包含了巨型水轮发电机组、高压电气设备、大型金属结构件、综合自动化设备和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制造,以及大型升船机、大型船闸和地下电站的建设等水电工程的各个领域,被誉为水电工程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水电大规模开发,为重大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国产化,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储备,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三峡工程不仅成就了一批大国重器,也培养了一批强国重企,直接推动了一大批中国企业的快速做强做优做大,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正是三峡工程的巨大基础带动作用,中国水电已经从世界水电的跟跑者一跃成为全球水电的引领者,所以我们能自信地说,今天中国水电是什么水平,世界水电就是什么水平。


记者手记:    

    理性认知是推动发展的“软实力”基础

    三峡工程,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血泪和汗水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印记和时代印记。她展现的不仅仅是国之重器的重要价值和战略意义,也深深印刻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时期,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种精神,上下同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起努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美国学者克拉因在20世界70年代就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心力、凝聚力、对国家战略的价值认同具有超强的传导性,是国家重大战略得以推进的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新时代的中国还将创造更多的“三峡工程”,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在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传播途径高度广泛化、人民参政议政意识高度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推动国家重大工程的理性认知和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识这一课题日益重要。”全国政协常委卢纯在采访中如是说,“推动对国家重大工程理性认知,是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基础。”

    人民政协建立之初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好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的问题。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多次强调人民政协工作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两方面双向发力的重要意义。随着人民政协在发展中逐渐成熟定型,双向发力既是对历史初心的不懈坚守,也是对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