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中央呼吁:“矫情”也是病 强化我国孕妇产后抑郁症防治

2019年03月05日 22:16|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吕巍)2018年7月4日,一位38岁的妈妈抱着只有7个月的女儿,从24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2018年6月27日,长沙一位31岁的妈妈,从26楼坠落身亡。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大的8岁,小的才1岁多;

2018年2月6号,重庆一女子从27楼跳下,当场身亡,留下一个13岁的女儿和5个月大的儿子;

2018年1月5号,山东的邵女士带着女儿跳入黄河,双双溺亡;

……

悲剧一再发生,让一部分人开始重新审视“产后抑郁”这四个字,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仍然用“矫情”二字总结妈妈们的决绝:不就是生了个孩子嘛?至于寻死觅活吗?

“很至于,因为‘矫情’也是病!”此次两会,农工党中央提交《关于强化我国孕妇产后抑郁症防治的提案》,呼吁尽快建立产后抑郁症防治体系,给产后女性更多关爱。

妈妈≠无坚不摧

刚做完剖宫手术,就马上要投入到一份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且没有收入的工作里,但是因为有“妈妈”的称号,女人们必须笑着面对。

若是有一点没做好或者表现出多愁善感,还常常要承受“就这么点事,你都做不好”“都是妈妈了,还这么矫情”等指责。

角色的转变,心理的落差,价值感的湮灭……妈妈们还来不及适应,就被吸入产后抑郁的黑洞,并被吞噬了所有的喜怒哀乐。

农工党中央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对产后抑郁了解不够,很多家属对产妇“重身体,轻心理”。在医院产检和住院期间,较少关注孕妇心理健康,对产后产妇社会角色转变、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自我调适方法等专业指导关注较少。产妇产后访视中也没有相关产后抑郁症的检查项目,而产后6周内恰恰是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多发期,亦是早期发现的最佳时期。

“应通过媒体、报纸、传单等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心理健康和产后抑郁的知识,提高广大民众对产后抑郁的识别率和重视程度,重点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社会关爱模式,进一步提高社会对产妇的关爱程度。”农工党中央建议建立由“产科抑郁症筛查——妇幼保健机构干预——精神卫生专科/机构诊治”组成的三维产检筛查与干预模式。对可疑阳性产妇,转介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产妇则转介到精神专科进行确诊。

缺医少药亟待解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很遗憾,至今尚无。

农工党中央的提案中介绍,产后抑郁症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依据各种症状自评量表如SCL- 90,SDS,EPDS等,由产妇自行填写表格,以相应的评分结果来判定是否患有产后抑郁。“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分的主观性太大,诊断尚缺乏客观指标,尚无特异的实验室指标和统一的诊断标准;二是量表主要是通过翻译国外的量表,而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西方的量表可能不太适应中国国情。”

治疗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药物也是大问题。目前对产后抑郁的常规治疗仅为药物治疗,缺乏心理治疗,而且国内外上市的各种抗抑郁药物都是针对普通患者的,产妇是特殊的群体,常规抑郁药物的适用性有待考证。

农工党中央认为,国家卫健委应尽快成立专项专家工作小组,组织相关领域(精神科、产科等)专家统一制定一套简便快速识别产后抑郁症的评估量表或系统,及时发现患者。同时组织专家制定适合的产后抑郁症诊疗方案,规范诊断和药物、心理治疗手段,并推广到各级医院。

重视数据采集分析,开发针对性药物也是当务之急。农工党中央建议建立本地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数据库,以了解本地区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产妇的特定药物需求,通过大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提升干预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医药研究和生产企业,根据产后抑郁的特点,研究与开发产后抑郁症的特效药物,制定有效的治疗指南。

救助服务专人专事

农工党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得了产后抑郁却“求医无门”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专业治疗人员及机构。一般妇幼保健院中缺乏专业心理诊疗医生,综合性医院诊疗条件不能满足产妇的需求,多数患者又因“污名化”等原因不愿去精神病医院问诊,造成产妇抑郁后“求医无门”。

对此,农工党中央建议把产后抑郁预防诊治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由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定点组织实施,免费提供预防救助服务。“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心理医生的配备与培训,组织医生在孕妇产前产后通过量表定期评定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在产后定期随访。在出院后半年内可通过社区医院、电话回访或者电子数据系统(如APP),随访产妇的心理健康状态,重点患者定期上门随访,及时采取相应医学干预。”

编辑:刘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