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3万公里 出来“五大建议”——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的提案之旅

2019年03月07日 14:50|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顾磊)“几个月的行程达到3万多公里,虽然很累,但值得。”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茸芭莘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去年8月至12月,茸芭莘那委员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团队3次赴云南省普米族聚居地,行程达3万多公里,做了大量的口头传统典藏工作。

让茸芭莘那委员印象深刻的是,去年12月,在泸沽湖畔的达拉伯乡,她带着摄制组到格瓦村的熊向东夫妇家里进行采访拍摄。一进门,熊向东的老伴就紧紧地抱住茸芭莘那,激动得有些哽咽地说:”我们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你,知道有一个普米姑娘在宣传我们的普米文化,没想到今天你来到我家里,还带来了北京的专家抢救我们的文化。”

茸芭莘那委员和团队调研发现,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传承人高龄化且“后继无人”,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二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日渐消退;三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核心区范围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较弱;四是相关政策难以“全覆盖”,致使部分传统文化处于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地。

“虽然28个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数仅有189.12万人,但他们在民族种类上占据了我国56个民族的半壁江山。”茸芭莘那委员说,“加紧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

为此,她提交了《关于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力度,提升民族自信心与文化向心力的提案》,提出5个方面建议。

茸芭莘那委员建议,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程”。建议由中宣部和各级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由各级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加以落实,协调相关人员和设施。

其次,应设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支持开展各类研修学习、田野调查和教育培训活动,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开设人口较少民族文艺汇演专场;提高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传承人的补贴额度。

同时,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将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对34个成员单位的协调,定期研究和通报有关情况;推动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地方政府落实有关政策;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民族博物馆”、文物展览室、陈列室或文化展厅,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她建议加快典藏工作成果转化,进行相关题材艺术再创作。

最后,她还强调,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的氛围。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