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普米族传统婚礼的心愿终于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推动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小记

2019年03月07日 15:53| 作者:吕金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吕金平)“2018年对我而言是极其难忘的一年,因为这年,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终于启动了。”在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来自云南的全国政协委员、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感到由衷的欣慰。

茸芭莘那一直以来都很关注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她指出,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都有着极为悠久和丰富的口头传统,民族的文化和记忆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口头传统,依靠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口较少民族随着原本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高龄化,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消亡。加之伴随着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化和脱贫攻坚的开展,在未来几年内,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很多口头传统赖以传承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合濒临减少和消失,他们的口头传统也面临着流失风险。

为此,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她通过大会发言和提案积极呼吁,通过典藏的方式,从艺术的角度系统地去记录与保存少数民族的口头传统。她建议建立专门的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项目组,将人口较少民族的口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录制下来,形成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特色文献。

她的提案取得了办理实效。财政部答复: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部门预算安排相关经费,支持国家图书馆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

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专门下发通知作出要求。在共同努力下,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工作首先在普米族中实施,以后还将在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继续推广。

2018年8月27日,对茸芭莘那来说是一个特殊而又难忘的日子,这天,北京的天还没亮,她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团队踏上了奔赴云南的旅程,开始了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典藏计划的第一阶段的摸底调查工作。

2018年10月10日至18日,茸芭莘那和项目中心成员,深入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进行第二阶段工作,拍摄普米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工作。

2018年11月29日至12月9日,茸芭莘那和项目中心成员再次深入云南,拍摄第三阶段工作。

让茸芭莘那最为难忘的是拍摄普米族的传统婚礼故事。普米族的传统婚礼是普米族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载体,包含许多普米族的口头传统。由于仪式流程繁杂、费用高,加之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如今的普米族青年男女已不再举行这样的婚礼仪式,“记录一场最传统的普米族婚俗仪式”一直是茸芭莘那的一个心愿,也是典藏计划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拍摄甚为成功。这场婚礼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人的默默付出,比如:茸芭莘那的老父亲知道典藏计划经费紧张,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找人定制了二十几套迎亲队伍的普米族传统服装;工作组和摄制组在村里拍摄期间的吃喝都是在村民家里操办,而村民没有要一分报酬:为了这次拍摄,村民们分成八个小组,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自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些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优秀品质,让茸芭莘那倍感欣慰和自豪。

从8月至12月,茸芭莘那和工作组前后三次深入怒江、丽江两地的普米族聚居地开展工作,克服了种种困难,总行程达三万多公里。工作组记录了普米族传统婚礼、祭三角等重要民俗活动;典藏了7位普米族民间歌手演绎的50多首普米族传统民歌;拍摄了91岁普米族老人曹长寿讲述的20多个普米族民间故事;采集了普米族口头传统的持有者和传承人的口述史影像;收集了大量与普米族口头传统有关的书籍、影音等资料。

尽管困难重重、资金紧张,茸芭莘那表示,今年的全国两会,她还将继续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对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民俗活动进行拍摄和典藏,茸芭莘那坚信,未来的道路充满了希望......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