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核”力——与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对话中国核电

2019年03月08日 15:36| 作者:汪俞佳 李敏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记者 汪俞佳 李敏杰

10、 9、8、7……,倒计时走向最后一秒,点火!随着一声轰鸣,新疆罗布泊上空,腾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一刻,举国沸腾!人们记住了原子弹、蘑菇云,记住了邓稼先、钱学森……大家意识到,我们中国,正式拥有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核”力量。

核电

那么,什么是核?多年后,随着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人们脑海里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印象,核不仅可以用于军事,还可以和平地用于发电,甚至更广的民事领域。

不过,扪心自问,核电之于记忆深处,真的如它辉煌历史般那么深刻吗?

答案未知。

《淮南子·本经训》有曰:“大钟鼎,美重器。”重器,被译为国家的宝器。

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他的回答倒是笃定:“核电,事关国家兴盛和人民福祉,堪称国之重器。”

核电之“重”

记者:钱委员您好。一说到“核电”,很多人会想到秦山,那里是中国大陆核电的发祥地。作为一名在核电领域工作了31年的老兵,很好奇您听到“核电”二字第一反应是什么?

钱天林:两个字,光荣!很多人都知道两弹一星,也知道秦山核电站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秦山核电站建成时,距离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的建成,已经过去了近38年的时间。我们的起步很落后,也很艰苦啊。不过,这也直接催生了大家艰苦拼搏的动力,也就有了后来的大亚湾核电站、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田湾核电站……可以说,我国核电工业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跨越的发展之路。核电事关国家兴盛和人民福祉,堪称国之重器。

记者:说到大国重器,核电的“重”体现在哪里?换句话说,怎样让老百姓搞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核电?

钱天林:我们首先要知道,核电是一种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涉及从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到工程建设等上下游几十个行业。也就是说,核电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核工业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高端产业发展及装备制造业升级。春节很火的一部电影《流浪地球》,你看过吧?国内外很多科幻大片里面,核能都在人类科技进步、生死存亡等关键时刻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一定程度说明了核能的重要性。

记者:说到电影,美国有部环保纪录片叫《潘多拉的承诺》,讲述环保人士从反核先锋转变为核电拥护者的故事,里面有句台词很有意思,“现在,让当年摧毁城市的核能点亮城市。”剧情反转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发现核电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真实情况是否如影片所讲?

钱天林:这正是我想强调的,长期以来公众可能并不了解,核电确实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也是当今世界大规模可持续供应的主要能源之一。它不像化石燃料发电会排放污染物到大气中,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和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它还具有不受季节、地域影响等优势。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核电对于我国实现气候变化减排要求非常重要,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它的战略意义。

再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厂,每年只需要补充30吨核燃料,也就是一辆卡车的运输量;而同样规模的火电厂每年却要烧煤300万吨,相当于5万节标准火车皮的运量,一对比就知道核电消耗的资源非常少。

邻避之“困”

记者:电影《无问西东》里黄晓明饰演的理工男远赴大西北研制原子弹,在回乡火车上摘下帽子却满是掉落的头发那一幕,很多人印象深刻。掉头发跟“核辐射”有关吗?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大家“闻核色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钱天林:我看过这部电影,但掉头发绝对跟核辐射无关,这点需要澄清。你看我在核电一线工作了十多年,现在头发还很茂密。当然,核工业肯定有一定的放射性,但它并不可怕。太阳能本身就带有放射性,花岗岩也有放射性,燃煤过程中也会产生放射。我们对它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它是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其实每次核事故的发生,都为核安全敲响警钟。早在2017年,我国有关部门就曾组织260多名专家对国家核电开展了专项调研检查,堪称史上之最。检查的结论是:“核电安全是有保障的。”这点大家可以放心。

而且,国家对核安全、核辐射防治、放射性废物处理的保障有严格的法规和监管体系。比如,从最顶层的《核安全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到《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再到一系列技术标准,全链条每个步骤都有法、有据可依。另外,国家也建立了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对全部核设施建设运行实行有效监管,这也进一步确保了核安全。

记者:来之前我们采访了一些百姓,大多数人对核电站建设的态度都是“不反对建,但不要建在我家门口”,这也是常说的“邻避效应”,如何有效化解这种矛盾呢?

钱天林:老百姓“闻核色变”,觉得核电站很神秘,甚至恐惧,根本原因还是不了解。举个例子大家心里可以释怀一些,太阳能就是核能,是由氘氚聚变产生的。所以,人类的能源从最开始就来自于核能。这些年为了让公众更近距离了解核电,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近几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都提交相关议案提案,同时也呼吁设立国家“核科学日”,目的就是加强科普,加强宣传,提高普通公众的核科学文化素养。

核电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除了发电,在拉动地方经济、优化区域能源结构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比如一台百万核电机组,建设期间投资约20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全寿期对产业链贡献达1000亿元。不过这些实惠在重大项目上马前,很难直观地展示给公众。所以这时候,多方的沟通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信任是建立在沟通了解的基础上。

记者:那咱们目前在公众沟通方面有哪些措施?我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在应对“邻避”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法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加拿大会举行听证会等,这些举措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钱天林:一些核电大国行之有效的公众沟通方法和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措施从本质上看都是赋予公众充分的权利,增强核电项目的公开透明。其实我们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2016年环保部发布了《核电项目公众沟通工作指南》,明确要求核电项目在厂址选择阶段,需要编制核电项目公众沟通方案;2018年正式实施的《核安全法》专门设立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章节等等。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同时,我们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加强与公众沟通的监管机制。不过坦白讲,目前我们的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我们非常愿意向公众开放,客观地展现核电,希望政府、媒体等多方都能给予支持。

发展之“远”

记者:2018年1月28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压力容器成功吊入反应堆。有媒体评价,这意味着我国核电制造技术已步入世界前列。真实水平到底怎么样?

钱天林: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学徒”变成了核电建设的“大师傅”。您提到的“华龙一号”,正是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有一个可喜的数据,目前我国核电在运机组有46台,位居世界第三,在建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总体来看,无论是技术、研发、装备、人才,均处于世界前列。

不过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并不容易,关键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别人是不可能把“为什么”卖给你的,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才能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记者:都说核电是继高铁后我国又一张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名片。

钱天林:的确如此。巴基斯坦有个很不起眼的小城市叫恰希玛,大家不知道,那里坐落着中巴合作建造的首座恰希玛核电站。为什么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这些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一直在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健步“走出去”。现在,随着“华龙一号”、CAP1400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堆型的推出,核电“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与多个国家开展了核电合作对话。我想,中国核电这张名片已经在世界上打响了,我们完全有信心参与到与其它核大国的竞争中去。

记者:无论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转变,还是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一名科技工作者,未来仍然任务艰巨。

钱天林:谈不上艰巨,但确实任重道远。这些年,无论是全国政协的调研,还是委员的提案,都不断为包括核电在内的国家重大工程发展鼓与呼。我个人也多次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前几年一直呼吁加快推进模块式小型堆示范工程建设,这个提案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去年,我建议推广泳池式低温供热堆,这是专门为北方地区实现冬季供暖,减少雾霾的。不过,真正能用上核能供暖的冬天,还得再等等。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成最后的商品,期间还需要大量的论证工作,好让老百姓放心。其实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老百姓能够了解核电,认识核电,支持核电,大家一起把核电事业发展好。


记者手记:

圆梦人

人民政协网记者 汪俞佳

采访间隙,趁着摄像记者在调试设备,全国政协委员钱天林没有继续跟记者聊核电,而是聊起了一个人。

“你认识郭永怀吗?”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名字特别熟悉,但好像又忘了他是谁。”

“怕是很多年轻人都不记得了。他是一位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钱天林向记者讲起,1968年12月4日,不为外界知晓的青海基地,郭永怀在一次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急着赶回北京,他要把这个新数据带回去,没想到他乘坐的飞机却失事了。“当时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的遗体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很多人不知道原因,后来竟发现,他俩之间还藏有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而且完好无损!”

钱天林说到这里,我一时语塞。见我惊讶的表情,他又补充道:“电影《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扮演的那个角色,就是当时核工业者的真实写照,真的是相当艰苦!那一代人为了这个民族,为了国家,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和贡献,邓稼先、郭永怀、钱三强、钱学森、朱光亚、王淦昌……谈核电之前,这些名字,我们还是该记住的。”

如同一粒种子,正因为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包括钱天林在内的众多第二代、第三代核工业者,才能在这片沃土里继续生根发芽,也才有了今天一个又一个我们自主研发的核电站矗立在中国以及世界的版图中。

大国重器如何“靓”起来?这是当日采访的主题,但萦绕在我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模糊又清晰的名字。这些名字,因为同一个梦想而紧紧连在一起。

重器,从来不是冷冰的,而是有生命力,能延续的。今天,新一代核工业人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们是追梦者。而圆梦人又是谁?我想,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说明: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实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的“零排放”,发展核电是国家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的现实途径,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