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建议让人民群众看懂复原后的古代辉煌:文物“活”起来文化更自信

2019年03月11日 10:08| 作者:白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白杨)谈到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总是会联想到古人是如何处理他们面对的古迹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辞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袁靖说,作为宋人的滕子京和范仲淹,重新修缮始建于三国时期、到唐代正式命名为岳阳楼的这座古建时,不但增其旧制,而且还把唐宋贤达的辞赋刻于其上。他们并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勇于创新,才给我们留下了岳阳楼和《岳阳楼记》的美好经典。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古迹,其中年代比较近的,不少保存还算完好,如八达岭长城。而年代久远的,往往就成了废墟,比如汉长安城。“作为考古学家,发掘这些历史遗迹时,能够读懂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但是一般民众,能够从中看出什么,是一个大问题。”袁靖提出,首先,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复原后的古代辉煌。

袁靖表示,河南和陕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从事考古、历史、古建等方面研究的专家,依照发掘的现状,参考古代文献、壁画上的资料,在河南洛阳重建了唐代的定鼎门、明堂和天堂,在陕西西安重建了唐代大明宫的丹凤门等,这些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雕梁画栋、色彩鲜艳。让人身临其境,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唐盛世的景象。

“让文物‘活’起来的目的是什么?”袁靖认为,仅仅让大众看到复原后的古代辉煌,还远远不够。要通过这些文物,让大众对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充满自信,增强延续、再创历史光辉的动力,给我们的后人留下更加美好的“历史”。

袁靖建议,在展示古人留下的遗迹和遗物时,可以在考古遗址公园或博物馆里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或折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关于古代建筑、古代墓葬的基本结构和形状,各个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和墓葬结构和形状的演变历程;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出现的时代背景、制作工艺,各个地区和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等等。这可以帮助参观者先从宏观上认识、感受古代建筑、墓葬、各种器物的作用及大体发展过程,然后再来具体理解、把握自己看到的古迹及展柜里展品的特点。

“从长远的眼光看,丰富民众的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袁靖说,让观众逐步看懂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不能局限在仅仅通过参观。还要通过教科书、杂志、报刊、电视节目、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帮助民众增加历史知识。当广大民众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修养,再来看实际的遗迹和遗物,感受是不一样的。

“民众历史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同时发力,才能真正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然,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懈努力。”袁靖说。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