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后藏粮仓”成蔬果基地 西藏白朗县脱贫记

2019年03月20日 15:02 | 来源:中新网
分享到: 

中新社日喀则3月20日电 题:“后藏粮仓”成蔬果基地 西藏白朗县脱贫记

作者 江飞波

1998年,西藏日喀则白朗县的边巴顿珠领到了一把香瓜种,他用半亩温室大棚试种。当年5月,香瓜丰收,他让村民品尝。“一口咬下去,口感脆爽、滋味清甜还带香味。”边巴顿珠回忆,当时金黄的香瓜引来村里调皮的孩子,不时“造访”那座散发诱惑的大棚。

72岁的边巴顿珠日前对中新社记者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自己是农奴,每天仅有的食物是一碗糌粑。上世纪60至90年代,西藏物资并不丰富,农牧民主要拥有的蔬果有两种:本地的藏萝卜和从林芝来的苹果。

边巴顿珠说,藏萝卜夏天能吃到,而林芝苹果则比较贵,一般当作藏历新年年货。1998年,白朗县推行蔬果种植,已参加工作多年的边巴顿珠开始带领村民们建温室大棚。

“我们一直种青稞,开始种蔬果时,村民们很反对。”边巴顿珠回忆,2004年,作为村干部,他带头领了4个大棚,次年种西瓜。“半亩西瓜,一年可以挣4000多元(人民币,下同),收入是种青稞的近10倍。”这让抵触的村民开始尝试。

2011年,边巴顿珠所在的彭仓村成为白朗县第一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的行政村。

与西藏远隔几千里的山东省历来是中国蔬菜种植强省,而教授白朗县农牧民种蔬果的,正是山东省济南市的技术人员。

57岁的张际明2000年进藏,目前任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总监。

张际明在当地颇有名气。“大约2000名以上藏族民众,从我这里学习了蔬果种植技术。”

“白朗县有蔬果140余种,都是逐一试种出来的。”张际明说,普通黄瓜无法适应白朗县过于强烈的日照,目前成功推广的是天津的品种。而小番茄是台湾的,因为其它地方的品种在高原容易开裂。

除了手把手教当地藏族民众进行蔬果育苗、定植、施肥等,张际明还言传身教让农牧民拥有现代经营意识。

“大约是2003年,我开始教一些人种西瓜,但他们难以判断西瓜能否采摘。”张际明说,按照标准,西瓜授粉后40天采摘,当地农牧民没有记录授粉日期的习惯,于是张际明又教他们一个办法:将西瓜放在耳朵处挤压,如果能听到瓜肉碎裂的声音,便可以采摘了。

张际明还回忆了一件趣事:一位叫边多的农牧民成功种出菜瓜,摆摊销售时按“盆”卖,一盆三个,售价3至5元。张际明当即对边多说,这样卖要亏损。于是,他又开始教他们使用称重方式销售。

白朗县副县长鞠正江是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他说,经过20余年发展,当前白朗县蔬果占日喀则市场的30%左右,已具规模。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占西藏市场的50%左右。

同时,白朗县还引进多家知名农业企业进行产业化发展,将目光瞄准内地中高端消费市场。

“2016年,我们为白朗县做了10年规划。”鞠正江说,济南市此前也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了蔬菜产业援藏的路子要长期坚持。

2018年10月,拥有12.7万亩耕地、被誉为“后藏粮仓”的白朗县正式脱贫摘帽,其中蔬果种植直接带动4000余贫困人口脱贫。

鞠正江认为,白朗县蔬果产业的发展,不但为脱贫提供助力,更重要的是,一大批诸如边巴顿珠、边多等西藏传统农牧民拥有了现代经营意识,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农牧民。(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后藏粮仓 蔬果基地 西藏 白朗县 脱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