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麦康森委员:“小鱼养大鱼”的养殖模式必须改变

2019年03月28日 10:18 | 作者:李将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 李将辉)

小鱼养大鱼,不仅浪费还有污染

“在我国的传统养殖习惯里,喜欢用小杂鱼作为饵料来养殖大鱼,我国每年消耗低值小杂鱼达400万吨,占我国年捕捞产量25%以上。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严重问题,这种养殖模式亟待改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麦康森院士是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的专家。他对这种小鱼养大鱼的养殖模式感到非常痛心。

“首先是消耗、破坏大量的野生渔业资源,由于被滥捕的小杂鱼往往是经济鱼类的幼鱼,这使得我国沿海原本已处于枯竭的渔业资源无法恢复。这也是西方对我国水产养殖发展模式诟病的焦点。”

“而且这种用‘小鱼养大鱼’的养殖模式,经济上并不划算。”据麦康森介绍,这种以廉价小杂鱼养经济鱼类的做法,大约需要5斤-10斤杂鱼才能养出1斤经济鱼,效率仅是饵料养殖的20%甚至10%。“这种用更多的渔业资源投入,换来更少的渔获物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更让麦康森认为应该警惕的是,直接投喂小杂鱼,氮磷排放量比人工配合饲料高4~5倍,不仅严重污染养殖环境,而且小杂鱼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更容易腐败变质,成为多种病原的来源,导致养殖病害爆发;由此还会引发养殖病害治疗的各种药物滥用,既给水产养殖带来更高的成本,也给水产品安全带来威胁。他认为我国应尽快立法禁止用鲜杂鱼养鱼的养殖模式。

麦康森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丹麦等欧美国家就开始通过立法来禁止用鱼养鱼的渔业生产方式。“我国作为占世界的2/3的产量的水产养殖大国,近30年来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饲料工业进步显著,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需要。”

在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上下功夫

麦康森院士谈到,要在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上下功夫。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力普及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保护养殖环境,同时加快立法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养殖环境和保障养殖产品的安全。

就在3月25日,农业农村部下发文件,全面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在这份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

意见强调,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积极推广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开展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装备和集装箱养殖试验示范。积极改善养殖水域滩涂环境,推进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和尾水集中处理,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三鱼”等重点品种监管力度,将“水环境改良剂”等非规范渔药纳入兽药监管。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

开拓深远海养殖新空间

除了内陆以及近岸的水产养殖,麦康森还注意到,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拓深远海养殖新空间日益成为保障我国人民食物蛋白质供应的战略需求,所以探索深远海养殖新模式,完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应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目前我国深远海海水养殖还面临诸多挑战。”

麦康森指出,一方面,我国沿海海况较很多国家更为复杂,全球60%台风都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对我国开展深远海水产养殖极其不利。同时,我国深远海养殖起步较晚,尚缺乏经验和技术储备,支持体系尚未建立,海上冷链物流技术也未能实现由海洋到陆地到餐桌的无缝连接,深远海养殖人员生活保障系统,如淡水和新鲜蔬菜供应还不完善。

另一方面,产业链不配套问题也成为深远海养殖“走出去”的重大牵绊。我国水产养殖还是以家庭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难以支撑深远海养殖的规模化生产方式。

他举例说,一个数万立方米体积的深远海养殖网箱需要与之匹配的大量大规格苗种一次性放养;一个大网箱收获时,又需要具有一次性处理数千吨渔获物的能力和物流运输及市场容纳能力。

“因此深远海养殖要实现从探索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从政府和企业,都要耐住性子。”麦康森建议,深远海养殖要根据我国近岸浅、污染重、台风多、避风港湾少、海况恶劣等特点进行思考。通过不同养殖领域、工程装备领域的通力合作,攻克关键技术,补齐工程技术短板。

例如,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等国家战略性投入,从产业政策、科研经费上给予倾斜,开展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研发,加大深海大型养殖平台、大型养殖工船、深潜观测、鱼体大小自动测量与分级等渔业装备的研制;引导关联性和共通性领域企业的互联互通,加快军民融合跨行业、多领域深度发展;支持培养深远海养殖大型企业,引入多方资本,构建“养—捕—加”相结合、“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深远海养殖体系,推动海水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编辑:王琦玮

关键词:养殖 深远 远海 麦康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