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发白未懈青云志 无求无愧在杏坛

———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波点滴之中忆恩师

2019年04月09日 09:12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遇到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为你的事业指路,为你的问题解惑,为你的生活解忧。何伯森教授之于我,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张水波回忆道,与何伯森先生相识于1988年9月。当时他是一名大三学生,在天津大学外语系学习科技英文专业。根据班主任谢亚琴老师的推荐,他到水利系学习水电国际工程管理试点班辅修,这个国际工程管理班就是何伯森先生创办的。

“初次见到先生是上他主讲的国际工程承包课。高高的个子,消瘦的体型,目光清澈,讲话声音不高,但清晰而干净,感觉像一个典型的中年知识分子,但又觉得比知识分子显得干练。后来我才知道,先生此时已经56岁了,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由于我是插班,其他学生都是来自水利系,先生还特意在开始上课前表示欢迎来自外语系的同学。这第一堂辅修课就开启了我与先生30年的师生之情。”张水波回忆说。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先生从水利系调到管理工程系,并担任系主任。在时任校长吴泳诗支持下,在管理工程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1990年,张水波大学毕业。虽然他学习十分努力,无论是科技英文专业课程还是辅修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成绩都很优异,但当时他只是本科生,没敢奢望留校工作,正为找工作发愁。

针对当时学校师资匮乏,先生建议他留校任教。经过先生多次奔走,与学校各部门协调、推荐,最终申请报告得到了领导批准。张水波幸运地成为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

“后来在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由于是跨专业,难度可想而知,每每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而气馁时,先生总是不断地鼓励,他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年轻时只有奋斗过,人生才不会后悔。”张水波说,先生常常因为“文革”耽误的十年而惋惜,他年近五旬时以非凡的勇气开始自学英文,并达到了很高水准。他自己身体力行,一直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些后生进取的精神动力。退休后,先生仍然笔耕不辍,写下大量的国际工程管理学术著作和论文,一直到去世前一年,还出版了学术专著。

作为国际工程管理学科创始人,先生一直关心着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2012年初,张水波与先生的几个弟子及社会上一些同仁希望能成立一个何伯森国际工程管理教育基金,以奖励优秀学子,激励他们从事国际工程事业,同时也作为先生的80寿诞贺礼。“当我向他汇报这一想法时,他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自己也要为该基金捐款。”让张水波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11月份下旬的一天,由于办公楼电梯故障,已经80岁的何老师与师母洪柔嘉教授爬了六层楼,气喘吁吁来到他的办公室,双手颤抖着将装有5万元现金的纸袋交到他手里,说这是他个人为基金的捐款。

张水波依然记得,在何伯森国际工程管理教育发展基金启动仪式上,先生回忆了自己儿时遭遇日寇侵华,烽火连天,深感国家积贫积弱,不禁热泪纵横,几度哽咽的场景。“他真诚地表示,自己的梦想就是能为我国国际工程专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中国国际工程享誉世界作出贡献。希望该基金的设立能够鼓励更多的学生潜心研究,为中国的国际承包工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何伯森先生在自己的一本著作后记中写道:“光阴似箭,一转眼,跨入了‘80后’的行列,回顾20多年来在两个新的领域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我把对事业的梦想纳入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梦中去,充分地享受着为事业而拼搏的幸福和快乐。我想,这就是人生。”这是先生的文字,也是他一直以来践行的准则。

张水波说,我只是他对众多学生悉心培养的一个缩影。如今我自己也成了一名骨干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自己的主讲课程《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也成了国家级精品课和双语课示范课,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教授,并在201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恩师何伯森教授的教导与支持。”张水波如是说。

何伯森先生逝世两周年了,他那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倾注大量心血培养国际工程人才的高尚品格,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成为激励工管学子的不竭动力。“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如今,国际工程管理学子已山花烂漫,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成为我国奋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张水波最后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张水波 恩师 何伯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