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文明的视角

2019年04月09日 15:39 | 作者:博涵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3月21日至26日,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欧洲三国,其间,一条喜讯传回中国,令国人倍感振奋。在习近平主席和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了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汉代茧形壶、唐代陶骆驼、宋代黑釉瓷、清末至民国紫砂壶……漂泊海外的796件(套)中国文物将回家。而在访问法国期间,习近平主席收到了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部《论语导读》原著仅有两本存世。另一本收藏在巴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听闻马克龙总统介绍,习近平主席说:“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3月27日,新华社发表的《行久以致远——习近平主席2019年首访赴欧洲三国纪实》一文记录了上述情景。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各国各民族应互相欣赏彼此的文明。而时过境迁,世代更替,留存至今的一件件文物艺术品也成为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最佳物证。当今人再次面对这些艺术品时,所能感受到的既有其时代特色的艺术光华,更有其饱经沧桑的文人气息。艺术作品被创作之时或许仅仅是艺术,但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时,更能深刻地感知到艺术的价值和其承载的文化意义。

在我国众多历史文献中,石刻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又保留和传承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近日,“中华石刻数据库”正式上线。据报道,目前已上线专题库包括“宋代墓志铭数据库”“三晋石刻大全数据库”“汉魏六朝碑刻数据库”等。近年来,石刻文献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国家也加大了对石刻文献的保护力度,其中,采用数字化手段对石刻文献进行处理便是重要措施之一,这样既可以使石刻文献的原图原貌得以永久保存,又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手段对墓志文献进行查阅和发布,避免阅读原文对石刻造成的损伤。

为期一周的“第三届画廊周北京”本周五闭幕,据媒体报道,开幕以来画廊周吸引了来自27家美术馆等非营利机构、海内外画廊以及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探讨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画廊历来被视为涵养艺术资源、扶持艺术新秀的艺术生态链中的一环,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回潮,人们更多地在谈论其面临的各种挑战。画廊周以一种区别于艺术博览会的形式回应着业界的关切。画廊周北京执行总裁王一妃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称:“我们为大家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会前提供一种可能性,在全球丰富的选择中把北京作为一站。”

画廊周不应只是一个提升行业“曝光度”的形式,更该被看作为业界发展提供的一个反思和探讨的契机,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向普通人展现行业收藏的某种倾向,在一定意义上,它还能够呈现今天的艺术创作在市场面前的最新姿态。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眼下,从文明的视角回看艺术,将更能懂得为何收藏,收藏什么。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艺术 文明 石刻 视角 文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