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诗词中的寒食与清明

2019年04月09日 16:54 | 作者:余才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余才林

    ▲《唐诗本事研究》  余才林  著

主讲人简介:

余才林,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讲授图书与文献学、报纸编辑学。主要著作:《唐诗本事中的诗学观念》《唐诗本事研究》,主要论文《齐己生卒年辨疑》《重编〈说郛〉本〈续本事诗〉辨伪》《唐诗本事与宋代早期诗话》《〈感甄记〉探源》等。

编者的话:

寒食和清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寒食和清明的诗句数不胜数,有的趣味盎然,有的情思婉转,有的则极富浪漫的气质。本期讲坛推出的这篇文章,出自南开大学余才林博士之手。余才林博士,是唐宋文学、文献学专家,他以诗词为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又多情的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请读者慢慢品读。

阅读提示:

■寒食禁火三日,这一习俗据说出自春秋时介子推焚骸的故事。

■寒食之后二日为清明,清明用新火。颁赐新火,其来已久。其中最有诗意、流传最广的当是韩翃的《寒食即事》,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人上墓祭祠的同时,也郊游踏青,因此留下很多春游的名篇佳作。在这些诗歌中,杜牧的《清明》最为知名,流传最广: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面不知何处去

人面不知何处去

寒食与清明的习俗

四月的节令,今天作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但在古代,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还有寒食节。《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据农历推算,寒食即在清明前二日。宋代以前,寒食可比清明受重视得多,因为那时寒食才是真正的节日。清明因在寒食后一二日,承接寒食中的活动,因而成为节日的一部分。

寒食禁火三日,这一习俗据说出自春秋时介子推焚骸的故事。据刘向《新序》等记载,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等流亡国外,子推割腕股以食文公。后来文公复国,他人得为将相,独子推无禄爵。于是子推心有怨恨,作龙蛇之歌,隐居介山。文公求之不肯出,于是焚山相逼。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竟抱木而死。文公哀怜子推,嘉其节义,下令民间禁火。至于禁火的时间,有说在五月五日,有说禁火一月,后来改为三日。介子推焚骸传说曾受到质疑,《左传》和《史记》虽然记载了介子推与母偕隐、文公求之不获的故事,但并无被焚之事。况且《周礼·秋官·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那么禁火原是周代的旧制,与介子推不相及,可见焚骸禁火不过是流俗虚谈。但是,这个故事具有文化的隐喻义,因此历代流传这个故事,唐人寒食诗中还歌咏其事,如卢象《寒食》诗: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

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

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

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

平生负此臣。

歌颂介子推的高蹈情怀,犹如高山仰止。此诗追慕古人,发抒胸臆,寄托了诗人的人格理想。

根据习俗,寒食禁火三日,之后颁赐新火。寒食诗对此多有描述,写禁火,如李崇嗣《寒食绝句》:“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李正封《洛阳清明日雨霁》:“千门止烟火,九陌无尘土。”又有啼饥号寒者,如孟云卿《寒食》:“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伍唐軙《寒食日献郡守》:“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二人诗句写贫困生活,有几分调侃,也有几分无奈,正是贫士真实心态的流露。

寒食之后二日为清明,清明用新火。颁赐新火,其来已久。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说:“《周礼》,四时变国火,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而唐时,惟清明取榆柳

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颁赐新火唐宋诗中多有言及,如李峤《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槐烟乘晓散,榆火应开春。”韦承庆《寒食应制》:“旧火收槐燧,余寒入桂宫。”杨巨源《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欧阳修《清明赐新火》:“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这类诗歌中,最有诗意、流传最广的当是韩翃的《寒食即事》,诗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之所以广为流传,或许因为其中表现了帝都风物的旖旎,宫廷生活的雍容以及王侯的高贵,这一切符合人们对一个强盛王朝的美好想象。

寒食节的游艺

寒食节的游艺

寒食节的饮食游艺

因为禁火三日,寒食日之前必须预办冷食,即寒食。陆翙《邺中记》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擣杏仁煮作粥。”杜台卿《玉烛宝典》也记载:“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醴酪、杏粥、饧大麦粥,这些寒食中的特有食品屡见于诗篇,如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杏粥犹堪食,榆羹已可煎。”崔鲁《春日即事》:“杏酪渐香邻舍粥,榆烟将变旧炉灰。”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等等。寒食日既以杏粥、饧粥为食,所食成为节日的记忆,身在异乡的人每逢此日,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沈佺期《岭表逢寒食》诗云: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唐中宗神龙时,沈佺期因罪贬驩州,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远在五岭以外。诗注有“驩州风景不作寒食”,则其地风俗与中原不同。身在异乡,遭逢寒食,首先想到的就是故乡的饧粥。寒食中的食品,成为节日中美好的记忆。

寒食日不仅有特色吃食,更有各种游艺及宴饮活动。游艺活动包括郊游踏青、秋千拔河、蹴鞠斗鸡等,其中蹴鞠和秋千在唐诗中描写最多,如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韦应物《寒食》:“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裴说《清明》:“画寺轻蹴壶中地,彩索高飞掌上身。”韩愈《寒食直归遇雨》:“不见红球上,那论彩索飞。”据刘向《别录》,蹴鞠为黄帝所造,本是模拟军队的进退变化,用以训练,后来成为游戏,“鞠”与“寺”同。蹴鞠游戏,唐时宫中最为盛行,王建《宫词

一百首》描述宫女蹴鞠情形:

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第一首记寒食日的蹴鞠比赛,宫女分为两队,徒步击寺,上棚一队拔得头

筹,争相拜谢。第二首记宫女寒食日蹴鞠得钱。唐时蹴鞠游戏,两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胜者有采。这种风习直至晚唐时犹存,韦庄《长安清明》云: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可见寒食日的宫中白打、杨柳秋千乃承平景象。唐时秋千游戏也盛行于宫中,《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玄宗的时候,宫中游乐活动盛极一时,此即一

例。民间秋千游戏,寒食日也很盛行,诗词中的描写,或简洁传神,或刻画入微。韩偓《秋千》云:

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近花坞。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才瞵见邻圃。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无语兼动所思愁,转眼看天一长吐。此诗并不描写女子秋千飘荡时飘飘欲仙的风姿,而是专注女子离开秋千以后的神情姿态,刻画生动逼真,细致传神,在同类诗中,别具一格。女子秋千的形象也常见于宋词,吴文英《风入松》云: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这首词刻画清明风雨过后的楼前垂柳,西园秋千,写离别伤春,缠绵深挚,委婉曲折。下片有女子秋千的描写,但在词中,女子并未现身。词写女子手香,也仅以“黄蜂频扑”示之。如果说唐诗属于直陈,那么吴文英词不落色香,显得清空婉转。

斗鸡是唐人普遍爱好的游戏,也是寒食清明最重要的活动。斗鸡一事起源很早,战国时齐国即有此风习,魏晋时斗鸡事见于诗篇,如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唐人爱好斗鸡,斗鸡之事也屡屡形诸歌咏。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诗云: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这是一首应教诗,那么秦王李世民自有咏寒食斗鸡诗,其他臣僚或也有和作。此诗描写斗鸡场景,表现羽类的勇猛强悍,刻画淋漓尽致。唐玄宗时,宫廷及民间斗鸡之风达到鼎盛,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

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上之好之,民风尤甚。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以偿鸡直。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

斗鸡竟至举国上下汲汲若狂,这是不足为训的。唐末李山甫《寒食》云:“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诗中有男子蹴鞠斗鸡的情形,可见唐末斗鸡风气犹存。

除斗鸡外,唐代宫廷还盛行拔河游戏。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记载了中宗景龙四年一次拔河的故事:

清明,上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絙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以力弱者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以年老随絙而踣,

久不能起,帝及皇后妃主以为笑乐。

唐中宗的时候,宫中拔河为清明节活动,纯粹为游戏,本无深意。但是后来玄宗《观拔河俗戏》诗却赋予这一游戏以政治的意义,诗云: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记载,玄宗多次组织拔河,参与者千余人,喧呼动地,观者无不震骇。此诗落句祈求年丰岁稔,有政治意味。

唐代宫廷在寒食日还举办大型宴饮活动,皇帝驾临,百官预宴。张籍《寒食日内宴二首》其一云:

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据此诗其二“瑞烟深处开三殿”一句,宴饮活动在“三殿”举行,“三殿”即大明宫之麟德殿,因一殿而有三面,故称“三殿”。

宴饮活动除分食冷食之外,还有观赏蹴鞠及百戏活动。百戏就是观乐,李德裕《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一首》对此有生动的描述,诗云:雪凝陈组练,林植耸干旄。广乐初跄凤,神山欲抃鳌。鸣笳朱鹭起,叠鼓紫骝豪。象舞严金铠,丰歌耀宝刀。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据诗中自注,这一段诗句是描述内乐《破阵乐》。贞观时期,太宗宴群臣,奏《秦王破阵》曲,其音发扬蹈厉,以象武事。高宗时改为《神功破阵乐》,后来玄宗又造《破阵乐》。宫廷宴群臣,多用《破阵乐》。李德裕诗着力描述《破阵乐》之舞容,衣甲洁白如雪,旗杆耸立如林;乐声如凤随天乐而舞,鳌负神山而舞;笳鼓齐鸣,如汉时铙歌和横吹曲;舞中铠甲鲜明,歌中刀光闪闪;乐舞中暗藏兵法战阵。诗句的描述形神兼备,颇能体现《破阵乐》激昂壮烈的武容。

祭祀文化中的寒食清明

祭祖上坟是寒食独有的民俗。《五代史·周本纪》后序已记载,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唐人诗歌对此多有记载和描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这里有上墓拜扫的民俗,也有人世生离死别的悲伤。王建的《寒食行》对民间祭祀活动描写得最为亲切具体: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

中白骨应无主。

这是一首乐府诗,表现民俗风情,细致入微。《唐书》记载,开元中敕令,士人游宦远方,则准礼望墓以祭。诗中“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两句,即是记述宦游在外的士人“望墓以祭”的情形。

唐人上墓祭祠的同时,也郊游踏青,因此留下很多春游的名篇佳作。在这些诗歌中,杜牧的《清明》最为知名,流传最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雨杏花,青旗卖酒,牧童横笛,给人想象,令人向往,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诗歌意象本身。不过这些意象都是真实的,也是平常的。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杏花雨”引《提要录》云:“杏花开时,正值清明前后,必有雨也,谓之杏花雨。古诗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云:‘杨柳杏花风雨外,不知佳句落谁家。’晏元献公词云:‘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赵德麟词云:‘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可见杜牧此诗完全写实,诗之美乃因现实景之美。

唐人寒食清明出游,男女相遇相恋,因而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崔郊秀才寓居汉上,姑有婢女端丽,崔郊与之有私情。后来姑因贫穷,将婢女买与襄阳节度使于頔,得钱四十万。女去以后,崔郊思念不已,愿一相见。后婢女因寒食春游,遇崔郊于柳荫,于是相与共誓。崔郊赠诗云:“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頔见诗,以女赠崔郊。

孟启的《本事诗》则记载了著名的“人面桃花”故事。进士崔护姿质很美,清明日游都城南庄,酒渴求饮。有女子赠以杯水,且开门设坐。崔护停留时,女子独倚桃树伫立,风姿绰约,意属甚厚。崔护辞去时,女子情有不舍。第二年清明日,崔护忽又思及女子,径往寻访。见门已锁扃,于是题诗左扉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数日,又至都城南庄,得知女子见诗,入门而病,于是不食而死。崔护感恸,入哭祝祷,女子半日复活,于是结为夫妻。

这两则故事都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作结,给后世留下无限美好的想象,也给古老的传统节日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编辑:杨岚

关键词:寒食 清明 秋千 诗词中的寒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