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头条 头条

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访谈之二

2019年04月11日 20:22 | 作者: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新时代作家艺术家如何承担这一时代使命?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如何服务于人民?围绕以上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以人民为中心,反映时代

记者:再一次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您的心情如何?

阎晶明: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的委员,我有幸再次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到很兴奋,很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他提出的“四个坚持”,也是四点希望。讲话在文学艺术界委员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记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有三次重要讲话,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今年在政协联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您如何体会这三次重要讲话?现场聆听,您最难忘的是什么?

阎晶明: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这三次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既是一个系统论,也是一种递进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直指文艺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以及“浮躁”等一系列问题,在全国的文艺界,包括在整个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文艺界对于这些现象平时也有议论,但这么高度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这么高的站位上指出这些问题,确实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探讨、寻找突破这些问题的路径。

2016年11月30日,在文联、作协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主要论述了什么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作家艺术家应该担当哪些使命、应创作出怎样的作品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问题。这次讲话我在现场,对于他所强调的讴歌英雄,印象极其深刻。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坐标,作家艺术家要想很好地反映一个时代必须去讴歌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作品要塑造典型人物,这也是非常让人有启发的。因为只有在典型人物的身上,才可以反映和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现实生活。那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对崇尚经典、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怎样和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论述,非常重要。这三点论述,体现了他对作家艺术家创作精品力作寄予的殷切期望。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议上,并做了重要讲话。他对这几年来文学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所作出的贡献、努力以及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讲到的两句话,一句是“为人民创作的导向更加鲜明”,一句是“文化文艺创作生产质量不断提升”。这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社科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也就是说,经过几年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以及潜心创作、共同努力,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多成绩。我认为,这三次讲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记者:您认为,如果用“主线”这个词来描述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三次重要讲话,您认为应该如何描述?

阎晶明: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所有重要论述总归一条,就是文艺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反映时代。反映时代就是要很好地把人民的生活、精神面貌、心灵世界反映好,并将作品拿到人民当中去检验,同时还要能够得到他们的欢迎和认可,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记者:结合您自身的创作和实践,您认为当前文学创作还有哪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阎晶明:我觉得当前的文学创作总体上确实有了很大提升,包括现实题材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方面都有很多的收获。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我们共同去攀登的空间、跨越的地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出大作品,我理解的大作品就是应该具有更多能够全景式反映一个时代生活面貌,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发展趋势,表达出一个时代人民的情感、观念变迁的作品。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远远不够。要出大作品,这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关切,更是作家艺术家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

记者:“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您所在的中国作协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阎晶明:中国作协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倡导、鼓励、引导更多的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协每年要组织一场主题实践活动,分期分批组织作家深入全国各地去采访采风,对作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也出现了一些好作品。作协每年还会组织扶持重点作品创作、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评审活动等,把“深扎”作为重要主题、要求,贯彻到评审过程当中。很多作家得到定点扶持的项目后,就可以到自己希望创作的领域、行业或者是企业、农村、机关,深入生活,通过这种形式,这几年涌现了一批很好的作品。中国作协的文学评奖,无论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还是其他奖项,都会把反映现实题材创作、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评奖的原则,在这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记者:鲁迅先生对人民有着深爱,所以他说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您认为,当代作家、艺术家应如何继承优秀的文艺传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阎晶明:文学服务于人民,应该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特别从五四现代文学以来,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增强,文学来自大众、服务大众,成为近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优秀传统,鲁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鲁迅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当中。《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等作品无不体现着他作为一个遵时代之命去创作的作家的精神品格。当代作家也应该具有这种责任。

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但最后要表达的主题,一定是要给社会提供精神资源,其内在的东西应该是昂扬向上的。作家、艺术家一定要对素材有所判断,这方面我觉得还要做更多努力。我们的前辈作家,包括柳青、赵树理在内的很多优秀人物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创作态度和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的实践精神,对今天的我们都有很多启发,值得学习借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