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马萧林:做时代的超级联络人

2019年04月23日 12:47 | 作者:王有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马萧林简介:

1967年5月出生,河南尉氏人,毕业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理事,2017年6月任河南博物院院长。

人民政协网4月23日电(记者 王有强)2017年,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热播,引发“博物馆热”。在第一季第三期节目中,作为“馆长天团”的一员,马萧林陪护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中的三件———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闪亮登场,引发观众惊叹。节目的热播让亿万国人再次领略中原——中华文化发源地的博大精深,也让马萧林成为“网红”。

安静“海归”博士“遭遇”博物馆热潮

“没想到现在关心文物、关注历史的人这么多。”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考古热潮,这位“海归”院长感叹:“以前只是在行内‘开花’,现在是全民参与。”在考古界潜心研究,“寂静”了几十年的马萧林“一不小心”蹿红,作为河南博物院的“看门人”,他一时还没有适应文化“网红”这一身份。

有一次刚走出河南博物院大门,就有几个在校大学生喊“马萧林院长”;还有小学生、初中生拿着河南博物院的明信片跟他要签名,说因为看了节目想来看看国宝……马萧林显然还不太习惯走到哪里都被认出来,四处被“追捧”的热烈场面。作为考古工作者,马萧林说,自己一直是享受安静的人。

在马萧林的故事里没有偶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入行至今,他说,自己的每一步都是按兴趣在走。大学本科选择历史系文博专业,读研时选择新石器时代考古方向,毕业时顺理成章分配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那个年代,做学问的心很沉静。”在马萧林的记忆里,“安静”是一个关键词。“那时候心无旁骛,一到单位就参与考古发掘。”当时,马萧林正好赶上郑州商城、小浪底库区考古发掘的高峰,“有机会锻炼,成长得很快”。不久,一次中外考古合作的机会,让马萧林萌发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决定的事说做就做,马萧林一边工作,一边着手留学的事。

不久,马萧林如愿去了澳大利亚留学。现在看来,那几年是马萧林人生中最辛苦的几年,同时也是最快乐、学术进步“神速”的几年。多年过去,马萧林还记得当年内心的那份“宁静”,“每天就是学习看书,更‘封闭’了。当时研究生办公室就我一个人,非常安静。”

三年半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毕业季,马萧林面临着一次人生的选择。那时候,出国留学学习考古的人不多,学完回来的人就更少了。

“当时回来有两种考虑:从考古研究来说,中国文物资源丰富。还有一个原因,我走的时候以及留学期间,河南省文化厅、文物局、考古所的领导和同事对我和家人都非常关照,有一种感情上的纽带。”马萧林意识到:“只有在自己植根的土壤上才有学术的追求和个人的发展。”回国工作不久,采用新的考古理念和方法,使得考古发掘项目不断获得重大发现。之后,又两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从事考古研究,进一步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并结识一批世界著名考古学家。

2017年马萧林开始执掌河南博物院,生活越发繁忙起来。“也是忙中偷闲,周末到办公室看书,写文章。”马萧林觉得离“安静”的生活越来越远,与之相伴的,他也对扑面而来的博物馆热潮充满期待。

“《国家宝藏》热播,博物院受热捧,可以说是中国考古界智慧的展现。同时,它也让我们在思考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马萧林陷入思考中。

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2009年11月,为加强博物馆建设,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我国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项目。经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进行评估,确定排名前八的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位列其中。

“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了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文物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博物馆又是我们存放文物的一个宝库。2008年以来国家实行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引发了参观热潮。也为公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场所。”马萧林认为,“博物馆热”不仅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传统文化的持续回归。

如何将故事讲得更充分,如何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物,从而真正喜欢上传统文化?藏品众多的河南博物院,怎么做才能使这些藏品能够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引发公众对博物馆的持续关注,将先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播到更广的区域?马萧林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河南博物院携手郑州大学创建了“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课堂”。基地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活化文物资源,创新文物表达。”马萧林说。

2017年,河南博物院联合丝绸之路沿线的多家文博机构,推出“谁调请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全面呈现丝路音乐文化在数千年中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在这场展览中,展品的陈设甚至跳出了静态展示的框架束缚。一方面,河南博物院将位于古丝路沿线的,从新石器时代至唐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物,纳入了这个专题展览;另一方面,又将古乐演奏及乐舞复原演出视频转换为二维码,放在文物解说词的旁边。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真正听到、看到,获得全方位的感知。展出期间,河南博物院官网还推出了虚拟展览和丝路古乐器复原专场音乐会,成为展览的延伸,服务没有机会来到展馆的那部分观众。

今年年初,河南博物院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中国文字展”。通过图片展出的形式,梳理了从8000年前的文字符号、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殷周时期的金文,到后来的小篆、隶书、楷书等,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过程。其中不少图片上展示的文字,就是出自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珍贵文物。马萧林说:“‘中国文字展’就体现了一些新的策展思路。在这场展览中,展品不再局限于实实在在的文物,而是通过图片介绍文字,以及文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希望能将展品概念的外延不断延伸。”

像是打开历史的另一扇大门,河南博物院开始为每一件青铜器、每一块玉石、每一个陶器寻找全新的讲述方式:深挖文物内涵、延伸文物外延、拓展策展思路、运用高科技展示手段……“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观众走近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此外,在文物创意产品方面,我们还要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使文物元素可以在文化创意产品上体现出来。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把博物馆带回家。”马萧林对此充满期待。

做时代的“超级联络人”,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2019年全国两会余音依旧绕梁,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作为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现场聆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作为“国宝守护人”,马萧林认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工作者应以服务观众为中心,努力挖掘文物的内涵,把文物放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用文物展示中华文化内涵,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文物,是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文物帮助我们找回关于祖先的记忆,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在思索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此一览无遗。”马萧林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为今后的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文物工作者是现代的我们与古代的祖先对话的‘超级联络人’,回答时代课题,捕捉创新灵感,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都离不开历史的启迪。”

对于河南博物院的未来发展,马萧林在心中谋划着一盘棋:充分发挥自身的“链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务“新公众”。“一是文物连接历史文化、展现时代风貌。重点在博物馆展览内容上特色突出,内涵上以物见人、见文化、见社会发展,不仅要展示中华民族的今天,更要宣示中华民族的明天,以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底蕴,启迪公众,促进社会发展。二是文物走进生活,连接大众。博物馆创造‘新方法’,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社会组织力量、运用科技手段将文物和大众紧密连接,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公众实现自身价值,发挥博物馆在文明向心力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作用。”

自1998年新院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已经两次调整提升,2009年的提升是以贴近实际、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思想为指导进行的调陈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这次提升主要突出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地域文明进程和重要文明成果,讲好河南故事。“每次提升都需要更新陈展理念,需要更加注重通过文物展品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明确的思想主题,以解读文化为线索,深入揭示历史的演变规律,关注人类发展的前瞻问题。”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之前做的一系列反映中原文化向心力的展览,丝绸之路系列展等,都是按照这种理念去策划的,今后在继续做好中原文化向心力展览的同时,河南博物院还要策划一系列反映华夏文明之源的展览,来培根铸魂,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还要做好观众服务工作,陈列展览必须要以观众为中心,要考虑‘观众需要什么’。因此,陈列展览首先要让观众喜欢,要激活观众情趣,使博物馆成为观众乐游之处。”

政协委员马萧林,文博事业最关情

2018年3月,马萧林众多的社会职务中又多了一个重量级的名头:全国政协委员,这让他深感委员职责之重要。

“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我有很多关心的话题,但在建言献策方面,还是要结合自己最熟悉、有调研基础的专业和本职工作,即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熟悉马萧林的人都知道,温文儒雅的马院长做起事来十分务实,这从他连续两年的提案中可见端倪———

去年全国政协会议,马萧林提交两件提案,分别是关于“将文物法人违法行为列入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和防护设施运行维护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马萧林在提案中建议,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让文物背后的故事成为孩子们学习历史、传承文明的教科书;加强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绩效考评,进一步加大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经费补助力度和补助范围,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从提案内容可以看出,作为政协委员,马萧林对文博事业发展最关情。

“我第一次去博物馆是在初中三年级,一件件文物激发了我投身文博事业的浓厚兴趣。”马萧林回忆起往事依旧向往。“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的博物馆,文物展出丰富多彩,博物馆作为校外课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缺乏有序联动机制,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往往是走马观花,对文物背后蕴藏的时代背景、情感故事缺乏耐心和关注,文物所应起到的宣教功能大打折扣。”马萧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从事的职业,他提案呼吁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期待博物馆发挥更大的宣教作用。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873家,在2017年5月的公开报道中,在这4873家博物馆中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有4246家,占到博物馆总量的87.1%。“博物馆免费开放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发展可谓独树一帜”,马萧林自豪地说。与此同时,马萧林也在调研中了解到,免费开放的背后,同样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和提升的问题,对此,他建议加强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绩效考评,督促提升其展陈水平,提高博物馆人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此外,马萧林还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经费补助力度和补助范围,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将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和防护设施运行维护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这件提案,马萧林其实是在“替基层文保单位说话”。地方文物安防经费的可持续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近年,为了保护文物,国家持续投入了大量安防、消防经费到各个文保单位,安装了必需的设备设施。但是,安装完之后,很多地方后续运营经费的缺乏成为了问题,在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更新方面后继乏力,设备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比如说监控,需要持续用电、需要管理看护,还需要维护更新设备,可是很多基层单位连维护费都拿不起,更不要说设备更新了。”谈及这些,马萧林说:“这些我都有体会,因为我在地方工作过,知道基层的情况。”因此,马萧林建议中央财政能够加大对文物安全巡查、设备运行及维护更新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考古专业出身,曾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后来调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做管理工作,两年前来到河南博物院。考古发掘、文物管理、博物馆展示……这些与文物保护利用相关的一系列工作马萧林都是“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这一点来看,未来的发展中,博物馆将继续在教育公众、传播文化等各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河南博物院的使命与责任。”对于自己注定挚爱一生的事业,马萧林对它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文物 马萧林 博物馆 河南 政协委员 提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