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王春儒委员:27年倾情研究一个分子

2019年04月24日 08:41 | 作者:王天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全球富勒烯生物医药授权专利检索中,王春儒排名第一,数量领先第二名近一倍,成为中国富勒烯产业的开拓者之一。

但如果从1993年在厦门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时间算起,王春儒已经倾情富勒烯研究27年———无论在厦门、在日本、在德国,还是回到中科院化学所,他都在研究富勒烯。这几乎与富勒烯被人类发现的时间等长。他风趣地说,资质再平凡的人,专注一件事做下去,做上二十年、三十年,也成专家了。

27年来,他的富勒烯研究在《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100多项。主持和承担国家973、863、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委重点项目二十多项。

“如果我们抬头遥望星空,除了万亿亿的恒星与行星外,宇宙空间还有大量的宇宙星云。天文学家对于宇宙星云的构成很有兴趣,特别想知道它们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但是星云离地球实在太远了,肯定无法像研究地球上的物质一样拿到样品来进行分析。”王春儒向记者介绍的富勒烯发现过程是如此浪漫:天文物理学家在研究宇宙星云时发现了一种未知物质的吸收谱线,多年找不到对应的分子。所以他们决定与化学家合作,在地球上模拟宇宙星云的环境,最终发现,在这种模拟环境下产生的物质中,C60分子具有异乎寻常的稳定性,据此提出了富勒烯分子模型。这仅仅是在并不遥远的1985年。

8年后,博士刚毕业的王春儒开始了他研究富勒烯的人生之旅,转战多国数地,2002年回到中科院化学所。在他的带领下,中科院化学所在国内率先开展富勒烯生产,并得到科技部863项目支持。

在此后的研究中,富勒烯的药用价值意外被发现,但是作为一种化学药物,毒理研究是能否临床应用的先决条件,很多药物申报都卡在了毒性这一关。王春儒和他的团队,遍搜了全世界所有关于富勒烯毒性研究的文章,发现至今大约有600篇,但让人困惑的是,其中认为富勒烯有毒性和无毒性的文章竟然基本各半。

“这就让人十分不解了。文章作者包括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为什么得出来的结论却如此矛盾呢?”王春儒干脆带领着团队,买遍了世界上所有渠道生产的富勒烯原料带回实验室研究,但是结果就更令人困惑了:一部分原料显示无毒;一部分原料显示有毒。而接着从无毒原料的厂家再次购买,发现第一次购买是无毒的,第二次购买可能就有毒了。

王春儒开始意识到,答案可能需要从富勒烯之外寻找。

“经过深入研究,包括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我们终于发现: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均无任何毒性,文献中的细胞毒性非常可能来源于富勒烯材料中的微量杂质。我们发现,未经深度纯化的富勒烯确实大多有细胞毒性,而深度纯化后,即使浓度增加10万倍,也没有任何毒性,同时还显现出极为明显的细胞保护性。”王春儒介绍,传统的富勒烯生产,采用的是甲苯燃烧法,燃烧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杂质。现在中科院化学所已经开始开发第四代金属富勒烯制备装置,采用电弧放电法生产富勒烯,生产过程中不引入氢、氮、氧等杂质,并通过非色谱法分离富勒烯,富勒烯纯度能够达到99.9%以上。整套纯化工艺操作简单,不但产量高,还有利于生物医药要求的高纯度。王春儒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受富勒烯原材料短缺的限制了。

由于纯度不够的富勒烯有毒,在王春儒领导下,2017年由中科院化学所、中国计量科学院和北京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制定了国内/国际第一个富勒烯纯度检测标准———“[60]和[70]富勒烯纯度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标准,目前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归口立项。

27年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已倾其半生经历。相对王春儒来说,社会对富勒烯还是陌生的。同是碳纳米材料,在石墨烯炙手可热的这些年里,如果王春儒略微转变一下研究方向,就能够发表成倍的论文。但是他没有。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富勒烯研究团队,做出许多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具备了引领富勒烯应用的条件。富勒烯从发现至现在已经34年了,三十而立!富勒烯大规模应用,造福人类的时间到了。”王春儒非常坚定,他说,现在富勒烯研究已经引起政府、投资人以及企业家的高度重视,必将助力创新产业的飞速发展。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富勒烯 研究 王春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