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傅庚辰:重温经典,不忘初心

2019年04月29日 10:27 | 作者: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编者按: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今年是这首经典动人的旋律——《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近日,相关纪念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黄河大合唱》为何唱响80年不衰,依然令人心潮澎湃?创作许多文艺经典作品、培养众多文艺人才的鲁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传统?经典是如何创作的?本期文化周刊采访了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庚辰,请他谈谈经典音乐的创作。

B20190429006-zx9

经典唱响80年

文化周刊:今年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80年久唱不衰,您认为它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傅庚辰:今年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80年来,它“声声”不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经问世,轰动延安,传遍全国,唱响世界。它为什么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我认为根本原因有四条:一是始终坚持音乐为人民的道路;二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三是音乐语言的民族化;四是创作要与时代同步伐。

文化周刊:能具体谈谈吗?

傅庚辰:说到《黄河大合唱》,不得不说冼星海。1935年,聂耳在日本藤泽市鸪沼海逝世,冼星海则从法国巴黎归来。他接过聂耳的旗帜,投入时代的洪流,投入抗日的烽火,投入人民的怀抱,满腔热情地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他所到之处播撒抗日歌咏的种子,点燃抗日歌咏的烽火,辅导合唱团,成立培训班,举办歌咏大会,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就是《黄河大合唱》。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冼星海受到邀请,奔赴延安。1939年,与诗人光未然合作,写出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的成功和他创造的辉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就是他选择了一条人民音乐的路,音乐为人民的路。

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都和时代、和人民血肉相连,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即使在异国他乡,也不曾改变。1940年,派他到莫斯科为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他本想取道新疆回国,但由于盛世才反共,新疆之路不通,他被疏散到蒙古的乌兰巴托,一年后仍然无法回国,又流浪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阿拉木图,以“黄训”的名字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一年多之后再转移到库尔斯坦奈,直到1945年5月。冼星海曾说:音乐是我的生命。自从投入到音乐事业之中,即使条件恶劣、生活艰难,他也从未停止过创作。

很多年前听了他的事迹,看了他的资料,我就深受感动,更受到教育。我一直在想,冼星海为什么能写出《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作品呢?我想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在感受时代的同时,扎根于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创作。

B20190429005-zx9

文化周刊:您15岁的时候,担任过《黄河大合唱》的首席小提琴,您还记得当年的情况吗?

傅庚辰:事情是这样的:1948年3月,不到13岁的我,考入了东北音乐工作团,当时是小学四年级,还不认识五线谱。老师给我分配任务——学吹笛子,但我想学的是小提琴。那时候条件很差,团里只有三四把小提琴,都给年龄大一点的同志用,轮不到我们学习。于是,我就学吹笛子,学音乐基础知识,学五线谱。辽沈战役结束后,组织上分配,我说我要学小提琴,如愿以偿。到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我们演出《黄河大合唱》,学了一年多的我就坐在了首席小提琴的位置上。因为喜欢小提琴,进步也很快,后来我还写了一些小提琴的作品,如1950年,根据东北民歌写成的小提琴变奏曲《秧歌舞曲》。

文化周刊:您认为《黄河大合唱》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

傅庚辰:冼星海所走的音乐道路和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对我的音乐人生和创作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不忘初心,仍然要高举聂耳、冼星海人民音乐的旗帜,继续走音乐为人民的道路,歌颂新时代,歌颂伟大的中国梦。

传承鲁艺精神

文化周刊:说到《黄河大合唱》,就不得不提鲁艺。您也是鲁艺的学生,当时鲁艺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傅庚辰:简单来说,鲁艺的历史沿革是这样的: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为“鲁艺”。1945年抗战胜利,延安鲁艺办到第六期,便迁往东北。第七期因为战争的原因停办,成立了四个文工团。1948年初,又成立了东北音乐工作团,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四个文工团加上东北音乐工作团又合并成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我被调入音乐部音乐系,成为第八期的学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1954年,我进入学校学习作曲,1956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

文化周刊:在东北鲁艺学习期间,让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傅庚辰:从延安来东北的革命文艺家为我们上政治课、文化课、业务课,给我们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工作者。

文化周刊:您是鲁艺的最后一期学员,您认为鲁艺的精神什么?

傅庚辰:鲁艺精神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文艺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自从我13岁参加革命,参加东北音乐工作团所受到的教育和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上的第一课,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个观念可以说深入我的骨髓,融入我的血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

以精品奉献人民

文化周刊:您多次谈到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您一直以来所坚持走的道路,还是您的初心,而且在您的作品中也印证了这一点。能否结合您的创作实践,谈谈如何创作精品奉献人民?

傅庚辰:1964年,我写过一首《雷锋,我们的战友》,2013年又写了一首《老百姓的雷锋》。为什么又写《老百姓的雷锋》呢?事情始于2012年,抚顺市委、市政府邀请我参加抚顺市举办的一个学习雷锋表彰大会,因为之前有了一首《雷锋,我们的战友》,于是,他们提出能不能举办一次我的作品音乐会。我说可以,并提议能不能再出一些新作品。他们说行。创作之初,我又到抚顺雷锋生前部队,瞻仰雷锋纪念碑、参观雷锋纪念馆,与雷锋班的战士们座谈,还被郭明义同志邀请到鞍山,和工友们一起唱《雷锋,我们的战友》,那一刻我被感动了。同时,又被郭明义同志的一番话所触动,他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人民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他也是这么做的。雷锋精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为人民服务。从而我得出一个结论:雷锋是在老百姓中间的人,他不是高不可攀的,于是这首歌的主题出来了——老百姓的雷锋,就是要写老百姓认可的雷锋。有了这些体验和感悟,我很快就把词写了出来:“我们老百姓,人人爱雷锋,因为雷锋处处为人民。你是一滴水呀,你是一粒粮,你是大地高山和海洋。雷锋雷锋,人民的好儿子;雷锋雷锋,祖国的好儿郎……”这就是老百姓所知道的雷锋,也是既普通又伟大的雷锋。把雷锋放在我们中间,把雷锋放在人民中间,因为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后来我把《老百姓的雷锋》拿给抚顺市委、市政府,他们看了很高兴,我还建议他们把这首歌作为音乐会的主题歌,把音乐会的主题也叫“老百姓的雷锋”。

文化周刊:40年前您创作《雷锋,我们的战友》时,也是这么顺利吗?它们二者有没有联系?

傅庚辰:当时我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要为电影《雷锋》写主题曲,一开始这部影片的主题曲叫《高岩之松》,高高的岩石上长了一棵松,不仅立场坚定,又意志顽强,感觉与雷锋的形象很吻合,并很顺利地把曲谱写好了。

我揣着谱子来到位于辽宁营口的雷锋班,和他生前的战友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在连队里,我与雷锋所在连指导员高士祥交谈,和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交流,还到雷锋生前任校外辅导员的抚顺望花区希望小学采访……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采风,我意识到,高原之松并不是雷锋。雷锋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他的伟大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他是伟大寓于平凡。

思想有了转变,主题曲就得重新写。回到北京,我茶不思饭不想,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表现“伟大寓于平凡”。一天晚上,已经夜里12点多了,我还在想着这首歌该怎么创作,那时身体已很疲惫,灯也关了,可脑子却停不下来。辗转反侧中,大概到了1点多钟,“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这一句突然蹦了出来,紧接着,下一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也出来了。我意识到这个主题找到了,我苦思冥想的“伟大寓于平凡”就是它!于是,我立马找来纸笔,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生怕拖到第二天这热乎乎的灵感凉下来。于是,这首歌就这样诞生了。

之后把《老百姓的雷锋》作为《雷锋,我们的战友》的姊妹篇,一同收入了交响组曲《雷锋之歌》之中。

雷锋,是我们队伍中的人,但他是我们队伍走在前边的人;他是“一滴水,一粒粮”,也是“大地高山和海洋”,这样就把平凡和伟大两个方面都抓住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雷锋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的生动展现,而以雷锋精神为主题创作的歌曲正是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而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

文化周刊:不管是《黄河大合唱》,还是您创作的交响组曲《雷锋之歌》《闪闪的红星》《映山红》等,都成为时代精品力作。您认为音乐创作如何与时代同步伐,又能得以流传?

傅庚辰: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向生活要灵感、要激情、要艺术的真善美,还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要追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雷锋 音乐 创作 傅庚辰 黄河大合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