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会议 会议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全国政协“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综述之一

2019年05月17日 14:32 | 作者:谢靓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5月17日电(记者 谢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今天,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也愈发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创新之火在中国的大地上势成燎原,取得累累硕果。

不过,要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筋骨”和“肌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月14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257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79位院士委员发言。会上,委员们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也为我国科技创新过程中一些不足之处感到忧虑。其中,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不少委员认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技术方面而不是科学方面,与世界上一些科技强国比,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原创性创新仍有很大差距。会上,委员们提出了诸多意见建议,大家都希望强化我国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要为“知其所以然”提供稳定支持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重视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有能力不断涌现重大院士创新科技成果,发现新的重大规律、产生新的重大理论、开拓新的领域,在全世界发挥引领作用。”孟安明院士说。

然而,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的困扰。在发达国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比例约15%,我国这一比例则严重偏低。

要加大投入是一些委员的普遍看法。阎锡蕴院士认为,从投入规模看,我国一直在增加R●D(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投入。从投入增长率看,2007年以来,我国R●D投入增长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是最快的。但是,尽管我国R●D经费不断增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还是显得不足。为此,阎锡蕴建议合理协调、引导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上的投资规模,保证三类研发活动协同发展,提高研发活动的整体效率。

为什么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追赶者,我们习惯于仿制、逆向工程,总希望花尽可能少的代价、力量去“知其然”,舍不得花大力气去“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很难从源头上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增加投入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在袁亚湘常委看来,纯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如数学、理论物理等)往往不适合组织大的团队,不宜写出明确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因此,由于学科特殊性,基础学科需要在经费上得到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支持。蔡荣根院士认为,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都比较小,现在往往把项目和待遇挂钩,没办法“养人”,而且,对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理论学科,不适合国家实验室模式,而更适合于基础研究中心。陈赛娟院士认为,对企业中的前沿技术、通用技术和重点大设施的研究,都应纳入基础研究范畴。通过政策性鼓励,引导企业放远眼光,把R●D支出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实现R●D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10%以上的突破,使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此外,还有部分委员认为,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型基础研究的投入。

改善科研环境

“能不能创造一个环境,让科学家一辈子专心干好一件事?”此次会上,赵宇亮院士提出了一个问题。

做基础研究是要坐冷板凳的,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不少委员认为,要进一步改善当前的科研环境,给原创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朴英委员说,“要创造一种对原创人才的宽容环境,希望建立培育前沿学科若干国家特有的年轻团队,提高国家原创能力。”朱日祥院士还认为,管理部门对创新要有容错机制。

改善科研环境,要尊重科学规律。袁亚湘常委认为,我国在科技政策、管理、评价等方面基本套用的是搞工程的方式,常常制定一个统一的表格,要求不同学科都来填写,然后据此打分、排名。这表面上看来公平合理,但实际上却没有尊重某些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涉及跨学科的评估排名中,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也通常不利于纯基础的学科。他建议充分考虑各基础学科的各自特点,采用各学科国际通行的做法。比如在数学领域,要更看重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学术影响和国际同行专家的公开意见。蔡荣根院士也认为要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进行分类支持和分类评价,他还建议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社会环境,在社会大众中倡导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陈义汉院士看来,当前基础研究的目标还不够明确,基础研究是源头性、根本性的、普遍意义的、颠覆性的或者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研究,需要重点攻关和着力超越一些重大瓶颈问题。饶子和院士认为,一方面基础研究要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要转变基础研究只能服务于制造业的观念。要尊重基础研究的特点,鼓励基础研究做深、做透,由国家和机构推动下游企业参与转化,对此国家要牵头制定好相关的政策机制。此外,还有一些委员认为,要精心凝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认真研判未来可能发生的变革性技术的前沿科技领域,及早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布局。

科技水平影响民族兴衰,创新能力关乎国家命运。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量子计算为技术引领的产业革命正在呼唤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引领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就摆在眼前。这样的机遇,与会的每一位委员都不想错过,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贡献。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基础研究 创新 投入 院士 孟安明 阎锡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