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发生在百姓家门口的协商——安徽省灵璧县政协主席王怀启探索基层协商民主工作纪事

2019年05月21日 13:49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6年前,组织的一纸调令,王怀启回到了家乡灵璧,任县政协主席。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以北的平原上,这个有着13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彼时正努力甩开国家贫困县的“穷帽”——

城市长大长高长靓了,道路变宽变畅了,塔吊林立、如火如荼的大建设场景里,渐渐有了现代化城市的模样。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过去,人们为几斤粮票和几尺布票发愁,现在为体重超标、吃不到安全食品、买不起房子、小孩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而发愁;过去为买不起电冰箱、洗衣机、小汽车而发愁,现在为抬头见不到蓝天、外出游玩拥挤而发愁……寡的问题解决了,不均的问题凸显了。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一级政权,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矛盾都能在这里得到最直观的呈现。

县一级政协又咋干?当过县政府办主任、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副县长的王怀启,此时环顾四周,颇有些“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茫然。对他来说,这已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思考题。

出发点———依靠谁?

11个界别,280多名委员,6个专门委员会,14杆“枪”。这是王怀启2013年刚到灵璧县政协时的基础配备。

不同于全国政协和省、市政协的“兵强马壮”,县级政协委员中高端人才少,官员、老板、教师居多,外加几个医生;各个专委会的“官”和“兵”就是专委会主任一个人;办公室身兼数职,既办事又管钱。同时,农业县的大部分群众工作生活在农村,相当多政协委员也居住在农村。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也是大多数县级政协面临的状态。在与不同的省市县政协交流经验时,王怀启发现,尽管各基层政协的独创性经验做法比较多,但政协工作不规范,缺少标准、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履职流程的问题,也随之暴露。

2013年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热烈之际,作为县处级领导干部,王怀启也在活动中“出过汗、洗过澡、治过病”,这之后,“群众路线”的根在他心里扎得更深了。而早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也在王怀启的脑中烙下了农村里常见的一幕:农村大家族每每遇到重大问题,事前把爷弟几个请到一起商量一下,蹲一蹲、坐一坐、拉一拉,事情就好办多了。

有人的地方都一样,别管它是农村还是城市。

遇到困难时,是从书本中找答案,还是从人民群众中找答案,这关系到思想方法,更反映出工作作风。

“走,下去看看!”

一深入实际,新情况就来了:虽然280多名县政协委员遍布城乡,能够将一部分社情民意信息收集上来。但是,这些委员所联系的大多数界别群众的诉求,缺乏随时表达的渠道和平台。一事当前,有人看重就业,有人关注环保,有人追求效率,有人渴望公平。许多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前所未有的富裕,社会又从未有过的焦虑,甚至出现了一种“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

多样而不断变化的群众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得到回应。

坐标系——是什么?

戴着一副茶色近视太阳镜的尤传化脸晒得红亮,一看就知道经常在外面跑。

4月中旬,他刚到北戴河参加了全国政协干部(委员)培训班,回来后又走村入户宣传移风易俗并劝导喜事俭办。几天前,他召集了尤集镇的乡贤围绕乡村公共文化搞了次微协商。这两天,好几个村正举办农民运动会,尤传化又举着个扩音喇叭,站在操场当中为拔河的队员们喊号子。

别个县的政协委员看着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的活动,眼红地忍不住问:“你们咋整天有得忙?”

研究民俗文化的尤传化是2017年进入县政协的新委员,现在不仅是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员队伍里的小头儿,也是政协文史研究的头儿,他还有间基层政协委员工作室。王怀启总给他加油鼓气:“尤老师,尅(做)得不错!”

最开始,也有人向王怀启传导过一些想法:“政协的工作,干一点意思意思行了。”

偏偏王怀启从来都没有那些个“意思”。

可究竟咋干才“够意思”?回顾历史,人民政协最早就是多党合作的机构。但县一级,多党合作没啥体现。

等到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讲话一出来,里面大段论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问题,并且破天荒地提出了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的概念,王怀启的眼前一亮,一番学习思考豁然贯通:基层距离老百姓最近,面对多样又变化的诉求,更需要凝聚共识;共识的凝聚,自然离不开协商;而政协又是专门的协商机构!

王怀启觉得,自己的脚已经触到大地上了。

“灵璧县政协九届六次会议于2016年1月9日至12日在灵城召开,会议向社会开放,欢迎各界人士持身份证旁听会议。”

每年,灵璧县政协都通过广播电视向社会发出会议公告。从2013年灵璧县政协全体会议第一次开门办会起,走进政协全会的群众代表逐年增加,会场里也有了他们的专属区域———社情民意代表座区。

仅第一年,全程列席政协全会的10多名群众代表就反映了30多条社情民意信息线索。

而翻着长溜溜的问题清单,王怀启不光站在政协这一亩三分地上,单向地考虑这能为政协调研搜集多少题目,为委员提案建议提供多少线索。他那股爱琢磨事的劲儿又来了:“也不能光收集线索,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有些可以直接解决。”

基层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之强烈,迫切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表达诉求的平台。

解决问题,是党政的事。“好,也请!”于是,县直有关部门、乡镇党政领导和村两委负责人被政协请进了农村、请进了社区,请到了群众的家门口。会议室里,既没有主席台,也不见发言席,一条长桌边就集齐了三方: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党政镇村负责人,还有县政协主席王怀启和他的政协团队。

起初也端着、看着,渐渐地,互动多了、交流多了、商量勤了,越谈,距离越近,感情越亲。疑惑少了、矛盾小了,理解多了、共识强了。

在灵璧,这样的民主每月都在上演。

经过社情民意恳谈协商的,都是关乎老百姓利益的“鸡毛蒜皮”。比如,该找谁安装助听器,残疾到什么程度可以办残疾证享受补贴,等等。可谁又能说这是小事?

满意的反馈也越来越多:

“恳谈会让我们能当面把意见和想法说出来。”村民代表张成玉说,事到底该咋办,有人指点了。办不成不要紧,知道了政策是啥。

“恳谈会是我们了解民意的一个平台,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回答了村民的疑惑,潜在的矛盾也消除了。”冯庙镇副镇长沈林也觉得政协这个会的确不错。

拿办法——怎么干?

早年在乡镇工作时,农村党员少,农村党组织普遍涣散。“领导一个乡镇,首先让他们改变面貌,得把老百姓组织起来,让党员发挥举旗定向的作用,不能各人忙各人的。”王怀启坚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同样适用于政协。2015年,他开始在县政协着重加强党建工作。

那时很多政协干部都是不太理解的。

“政协是讲团结和民主的地方,不能用权力实现团结和民主,要靠能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说白了,智慧性劳动,是政协的最大特色。可又为啥虚功总也做不实?王怀启觉得,是没抓到点上。“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要放到见成效上来:看到的问题不等于抓住了,必须把工作跟上;抓的办法想到了不等于做好了,必须把劲放到抓落实上;抓过了不等于抓好了,必须把劲用到见成效上。”

要想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还得靠党的建设。加强政协党建工作,灵璧县政协注重抓住两个点:完善组织设置,健全思想政治引领机制。

“设立了常委会功能型党委和界别功能型党支部,发挥‘支部建在界别上、委员凝聚在党旗下’的优势,在组织委员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等重大履职活动中,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履职全过程,影响带动党外委员,实现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的双向发力。”

“建立了党组书记联系党外副主席、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常委、党员常委联系党外常委、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等四个联带机制。履职活动中,功能型党组织围绕履职主题开展半小时党组织活动,统一思想;在界别活动时,党员委员一律亮明身份、作出承诺;在履职触角向基层延伸时,组织党员委员送党课……”

带头靠党员,干活靠大家。如今,灵璧县政协队伍早已扩大到11个界别、280名委员,9个专委会、26双手。

“从2013年王主席到政协起,政协工作节奏逐步加快,目前已经达到了高潮。”1991年就到政协的现任秘书长徐辉,最多曾同时担任过三个专委会主任,那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忙——3月,开展集中调研走访;4月,集中开展对口协商;5月,开展监督性社情民意恳谈协商活动;6月,安徽省政协要来灵璧进行监督性调研……

当地曾有一句顺口溜这么形容政协:无忧无虑无人找,无职无权无烦恼。也还就有人来政协,是抱着歇一歇的打算。等来了才发现,这里真不是个歇脚的地方,“累得很”的牢骚,传到了徐辉的耳朵里。“你看,我也累。你知道主席咋跟我说?他说秘书长,我都不能看你闲着,看你闲着我都难受。”

也有人当着王怀启的面抱怨。他淡淡一笑:“豆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出活。”有嘴快的马上接过话,“我都成了豆粕(大豆提取豆油后的余料)嘞。”

“啥样舒服?走下坡路舒服。”王怀启说,“如果都舒服了,就是我的失败。”

“馍的大小取决于锅”。履职的本领要高强,就得不断学。王怀启喜欢读书看报。看到各地政协工作的经验做法有好用可学的,他就剪下来,提案的交给提案委主任袁建军,文史的交给文史委主任鲁兵。一次,他看到一则江苏盐城市政协委员工作室的消息,剪下来让人转交给尤传化委员,要他照着学,学着干。大家不由得服气:“别的领导,谁管这些事?”

自己动手写材料,也体现了王怀启扎实的工作作风。其他干部看在眼里,不好意思找人代笔了:“主席都能写,我就自己写吧。”现在,灵璧县政协人人都是笔杆子。

作用——啥效果?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县级政协到底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了实践,再回过头去看问题,王怀启有了自己的答案——“恐怕更多还是要面对基层群众的多样化诉求,聚焦基层治理中的具体问题和矛盾,打通党的方针政策和党政工作部署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在哪里?就在老百姓那里!王怀启认为这正是自己的优势所在———县政协离老百姓最近,离矛盾和问题最近。

渐渐地,每月召开一次社情民意恳谈协商会,这频率已经跟不上老百姓表达和沟通的需求了。一个王怀启也根本忙不过来,几个政协副主席开始齐齐上场,再后来,11个政协界别组全面开花。基层政协协商的触角,一步步向基层延伸:经县委批准,县政协在乡镇设立了20个政协联络点,并从全县300个行政村中,选择人口集中的村居(社区)设立77个社情民意联络站,明确了305名政协委员和社情民意信息员负责联络站工作。一张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城乡的社情民意收集网络被织造起来。

这发生在百姓家门口的协商,到底有多大的动静?举个例子:今年3月,11个界别组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到各乡镇44个村居(社区)召开社情民意恳谈协商会,灵璧县政协委员、党政领导和各界群众参与协商的,达2000多人次。

这个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地方工作经验交流会,王怀启作为县级政协主席代表参会。他在口头发言里这样总结灵璧经验:“面向基层群众,将履职触角延伸到人民群众中间,为党助力、为民分忧、为政建言,县级政协才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在记者跟前,他“翻译”成了大白话:“县政协工作没有啥花儿,面对老百姓说话,才有生命力。”

任杨瞳镇党委书记时,王怀启曾撰写过一篇名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党委书记的领导方法》的理论文章,其中一个观点令人印象深刻:“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分清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小事,如果大事议不定,小事议不完,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就会陷入事务主义圈子里跳不出来……”

“1996年,安徽省第一次推行‘一推双考’制,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黄安镇政法委员郭亮回忆,在组织推荐下,时任杨瞳镇党委书记的王怀启,报考了安徽省某厅的副处级干部职位,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面试。正打算赶去合肥,不巧,当晚,杨瞳镇爆发了大洪水。

从宋朝黄河夺淮起,淮河两岸就成为水灾频发之地。情况紧急,不少村落被围困,墙倒屋塌是会死人的。“既然这次能考上,下一次也能考上。”短暂犹豫后,王怀启转身投入抗洪抢险。

孰大孰小?选择,早已替王怀启给出了回答:“在党的事业中,老百姓的事比天大,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都是大事。”这选择,也同样可以解释,灵璧县政协的延伸方向为什么走入基层、选择人民。

有石如璧,故名“灵璧”。灵璧的垓下古战场,正是当年项羽兵败别姬之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王怀启经常用今天的眼光反思那段历史:西楚霸王项羽败于汉高祖刘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对手“太狡猾”,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性格上的刚愎自用,现在看来是“治理体系”出了问题,听不到不同意见,也无法“凝聚共识”,没法儿不败。

历史早已湮没在洪流中,但经验不会。如今,矗立在皖东北的这棵“政协之树”正扎根基层百姓当中,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此时,再去思考人民政协的坐标系在哪儿,答案已十分清晰:就在老百姓中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政协 王怀 怀启 县政协 协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