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第二时间

必要的批评得有,可这些问题得注意……

2019年05月22日 14:16 | 作者:林丹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90522141659

看似有效的回应

实则抑制了孩子积极乐观的能力

父母总会给孩子提很多期望和要求,比如:“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别人考得好,你却考这么差?”“你看这个成绩,下次,也不一定能考多少了!”“我真的对你好失望”“你要认真地去分析你错在哪里”。结果却是越批评孩子越退缩,越想棍棒下出英才却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孩子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深入分析起来包括:

第一,孩子需要被看重而不是被否定。当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时,孩子感受到被否定,自己不如别人重要。当父母用“我对你很失望”给孩子打气时,孩子却开始给自己贴上“永远会让别人失望的失败者”的标签,从而陷入内疚、自责的情绪中。

第二,孩子需要获得价值感。父母的“我都是为你好”“你应该考更高的分数”的回应,看似是爱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自己的无能和父母的不信任,从而体验到无力感,逐步丧失了独立面对和应对问题与困难的能力。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悲观消极,成人后的幸福感也不高。

第三,孩子需要积极情绪的灌注。喜悦、兴奋、希望、感恩、平和等积极情绪,对拓展个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乃至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被否定和指责下长大的孩子,更多地体验到内疚、羞愧、抑郁的情绪,缺乏自信,容易自责,常常表现出易激惹、愤怒发作和暴力等行为。这种孩子或成年人,容易被生活中任何一个刺激事件勾起早年痛苦的经验,当痛苦的情绪过于强烈超过他们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时,就可能导致自伤、伤人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微信图片_20190522141724

通过日常鼓励表扬,让孩子自尊自信

要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日常恰当的鼓励和表扬非常重要。鼓励和表扬要具体。“你很棒”“做得不错”这样宽泛的表扬有时反而会让孩子更不开心。一方面,因没有具体所指,容易让孩子觉得不真诚,不可信。另一方面,表扬评价的背后,暗含着“不平等”的关系,即使孩子得到了肯定,也暗含着“你不可能超越我”“你仍在我的控制之下”的被贬损感。

以下的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肯定了孩子具体的优点,同时为孩子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首先,具体地说明事实。即不带有评判性的描述,比如“你今天写作业非常认真,而且坚持了1个小时”等,避免用“经常”“总是”等概括化表达的方式。具体化的表述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在观察自己的行为,能够体验到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其次,分享自己的积极感受。可以说“看到你这么努力地做事妈妈很高兴”,积极感受的表达能促进大脑的积极活动,让孩子感觉到被爱,也能从更深的层面促进亲子之间的联结。最后,分享成功经验。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看法,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谈对成功原因的总结,促进孩子主动、积极的思考,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这样的表扬鼓励非常有力,具有穿透力,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联结,更增强了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恰当的批评教育,让孩子不断自我提升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过失之时,必要的批评教育也是父母的职责所在。但如何批评能达到效果又保护孩子的自信自尊非常重要。批评时父母要注意:

第一,心平气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时,一些父母容易勾起一些与自己过去的经历、尤其是负面体验相关的情绪和想法,比如自责“我不是一个好父母”,否定“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在此心态下,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的问题扩大化并过度批评孩子。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几次,或独自在房间里待5分钟,这些做法有助于心平气和地提出批评意见。

第二,就事论事,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要把孩子的“行为”和“人格”区分开,不因孩子行为不当而否定孩子的人格,比如说“你真笨”“你无可救药”等话语。善于批评“行为”但接纳“人格”的家长更懂得孩子在此时此刻的各种心情或犯错的原因,也更容易给孩子提供解释和表达的机会,并能针对具体的错误行为给出批评和建议,使孩子感到被尊重,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

第三,自我反思,发挥好身教的作用。家长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养行为和榜样作用,以身教让孩子学会用更积极、接纳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提高孩子在面对他人批评时的心理力量。这种反思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很懂自己,增强孩子的归属感,把破坏亲子关系的坏事变成增进亲子关系的好事。

关注孩子的优势,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是要帮助孩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孩子在面对批评和挫折时采取的自杀、自伤等极端行为,是一种“失功能”的解决方案,如一部分孩子选择以“拼死抗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或彰显不满。可见,提升孩子建设性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解决的这几个方面很重要:一,追根溯源,不如讨论解决方案。不必过于纠结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应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情绪很激动的时候,纠结于什么原因情绪不好,不如先允许和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宣泄,让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理解和接纳,在此基础上再看如何解决问题。二,关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内外资源。应关注并相信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积极资源。例如,从孩子的成功经验中找到孩子的优势,如性格上的善良、坚持、勇敢,行动上的迅速、准确等。发现并寻找孩子自身资源的过程,可以让孩子越来越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同时,和孩子一起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外在环境中的资源,如来自他人的支持等,带着这些资源一起去建构解决之道。三,重视小改变带来大变化。当孩子只是取得一点小进步的时候,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维持这个小的改变,孩子会越来越愿意朝着目标去努力,进而取得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不断增强,他们懂得了办法永远比问题多,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解决问题”思维的人,有能力和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孩子 批评 父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