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处处有心才能时时创新

2019年05月29日 08:46 | 作者:刘喜梅 王天奡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不管是医学科技还是医院管理,蔡秀军的创新“idea”(想法)总是层出不穷。

如果一定要探究这位“创新达人”的动力源,蔡秀军自己的总结则是——常常思考问题,时时对听到的新东西保持好奇心。

“我用着不顺手的东西就要想办法去改变它。不管是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发明,还是‘蔡氏ALPPS’技术的突破,都是如此。”采访过程中,蔡秀军不止一次这样强调。

不顺手的东西,必然不顺心。而要不顺心变顺心,首先得有心。

蔡秀军师从彭淑牖教授。在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彭教授总是会对刚刚上手术台的学生们提出一条“彭氏家规”——每一台手术结束后都要回顾一下,手术过程有没有不足,如果有,该如何去改进。

这条“彭氏家规”现在传到了蔡秀军的学生这里。他的学生王一帆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发生在约10年之前,但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感动满怀的故事。

那时候刚刚担任主治医生的王一帆,做了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位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此类患者因手术时易引发大出血,是医生们不愿触碰的“定时炸弹”。结果,王一帆引爆了这颗“定时炸弹”,患者术中出血量将近6000ml,抢救了一天才转危为安。

虽然患者被抢救回来了,但王一帆消沉且沮丧。这时候,他接到了老师蔡秀军的电话。电话中,蔡秀军着重讲了两句话,一是他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病例,当时病人的出血量更多;另一是要去思考,这种病情有没有可能早期发现,以及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比如首先使用纱布填塞来处理术中出血问题。

这样的安慰,让王一帆又振作起来,同时也对手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后,他又接诊了两例更为凶险的患者,但都巧妙地应用可降解纱布处理好了术中出血问题。

“作为一名医生,蔡院长用几近百折不挠的精神教育我们,临床医学科技的创新,其实多源于对临床问题的思考,以及在思考之后付诸行动的改变。比如,对手术瑕疵的思考,以及对减轻患者痛苦的思考等。”王一帆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2005年,蔡秀军进行国内首例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因是困扰世界的医学难题,手术难度极大且为国内首例,为防手术意外,助理医生和护士们甚至已经在手术室外准备了一大包开腹用手术器械。以备万一微创手术失利,可以第一时间行开腹手术来补救。

挑战的难度显而易见,但蔡秀军选择坚守初心。“没有尝试怎么可能会有成功?开腹手术的方法虽然已经很成熟,但是要在腹壁上留下一道十几厘米的刀疤终生携带,对患者而言是怎样的心理负担?作为医生,我们不能只解决病人身体的病,也要去体察他们心理的苦。”其实蔡秀军也知道手术室外的那一包开腹用医疗器械,却只字未提。但在这次手术之后,伴随着他对胰肠吻合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胰腺手术后的胰肠吻合口漏发生率大大降低,困扰世界医坛70年的难题被解决。

“还是要始终保持好奇心。”虽然已经拿到几项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发明了多项手术器械,创建了多项新技术,创新了多项手术方式,在国际外科手术界掀起不止一次革命,使不少过去被列为禁区的疑难手术变成了常规性手术,但蔡秀军对新鲜事物依然有孩子般的好奇心。

比如,因为有感于医院传统就医流程的低效,蔡秀军决定利用智慧化改变患者“挂号难、排队长”的状态。他把医保捆定手机支付,开发“纳里医生”手机APP,建设健康云平台,然后化身患者“潜入”就医队伍,去体会智慧化到底有没有给患者带来便利。结果,邵逸夫医院的智慧医疗成为全国样板,被国家卫健委向全国重点推介。

“看到患者的病好了,看病没那么难了,就医过程中的埋怨少了,作为医生和院长,我比什么都开心。”这是蔡秀军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很显然,这样的开心既因为处处有心,也是因为时时创新,这不正是临床医学科学家最为动人的工作写照吗?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手术 蔡秀军 患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