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医疗援藏“输血”变“造血”

2019年05月30日 16:4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中新网拉萨5月30日电(记者 阚枫)医疗专家结对子帮扶带教、“打包移植”先进经验制度、推广普及健康防护观念……近些年来,医疗援藏正经历“输血”为主到“造血”为主的转变。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援藏医生的前赴后继和坚持付出,正在默默为当地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以“结对子”来言传身教

在西藏林芝的巴宜区人民医院,年轻的口腔科医生德吉玉珍每天上下班都要认真整理一遍桌子上的医疗器械,这样的工作习惯得益于来自北京的带教老师杨瑞华。

今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杨瑞华作为援藏医生来到林芝,在巴宜区人民医院,他不仅要接诊看病,更重要的是要把当地医院的两个徒弟带好。

医疗器械怎么摆放、病历怎么写、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杨瑞华事无巨细,严格按照规范的医疗程序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徒弟。

“刚来的时候,我发现年轻的医生们有时候不写病历,我就要求他们每看完一个病人都要当着我的面写完病历,我逐句修改后让他们录入电脑,必须用严格的规范让他们形成习惯。”

杨瑞华说,每个援藏医生的帮扶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尽快帮助当地的医生提高,在言传身教中培养他们的工作习惯,在每一例诊疗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才能让援藏的价值长久留下。

这样结对子师带徒的帮扶几乎是援藏医生的标配,这种帮扶不仅有“走进来”,还有“带出去”。

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人民医院,郭卫刚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的援藏医生。援藏一年来,他不仅教学生攻克一个个复杂手术,还带着他们成功申请到了西藏自治区的一个重点科技项目。今年9月,郭卫刚将带着自己藏族徒弟才本杰回上海。

“他们要到上海进修一年,我们医院胸外科一年会有5000台以上的手术,把徒弟带到上海教,一年以后,他们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提升将是飞速的。”郭卫刚说,援藏的目的就是让当地的医生真正成长起来。

2015年,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国家政策下,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重庆、辽宁、陕西7个对口支援省市指派医院,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七个地(市)人民医院专科建设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5月23日,在国家卫健委以西藏卫生健康为主题的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云亭介绍,4年来,各支援医院选派了4批659名医疗专家进藏,帮带588个医疗团队、1446名本地医务人员,各受援医院选派了1147名年轻骨干到支援医院跟师学习,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留下管理制度才能真正“造血”

“教会一台手术很简单,但是,提升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更难也更迫切。”提及医疗援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文铭这样感叹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吴文铭同时也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副院长,援藏三年,他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既见物又见人、既“输血”又“造血”、既管当前又管长远。

说到“长远”,一个医院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尤为关键。

“一台手术你不会做,我来帮你做,10台20台下来你肯定会做,但是,一项制度建立就不是很容易就能摸索出来,可能一条安全制度,需要医院探索很多年才能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吴文铭说。

在组团式援藏中,北京协和医院和北大附属的三家医院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以来,各援藏医疗队嫁接管理经验,帮助医院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标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上千条,管理制度800多条。

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李欣同时也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今年8月,李欣将结束三年的援藏工作返回广东,回顾三年来的工作,医院的管理制度也是他最看重的工作之一。

谈及管理制度,李欣以林芝市人民医院三年来接收的心梗病例举例。

“解放前这里的心梗死亡率大概是30%,但是就在三年前,这个数字还是15%左右,仅仅比解放前好一点,这给我们的触动很大。”李欣说。

为了降低心梗病例的死亡率,林芝市人民医院大力建设医院的胸痛中心,集中急诊、检验、介入等,多科室联动,从管理的层面将资源整合,心梗的抢救成功率大幅提高,死亡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降至近乎于零。

“一个医院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轨道,就不会因为我走了而改变,这就是医疗援藏中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李欣说,以制度建设把医院的发展思路理清,变“人治”为“法治”,让医院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留下管理制度才能真正“造血”。

观念,一个更广泛的健康保护网

医疗援藏从“输血”变“造血”,除了人才和制度,被医生们看重的还有民众的健康观念。

日喀则人民医院院长米玛多吉已在这个医院工作近30年,在他看来,在援藏帮扶中,西藏医疗水平提高更大的影响,是民众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观念的改变。

“30年前,要请一个病人来看医生是很困难的事,很多人生病之后就医观念不强,他们甚至最先想到的是卜卦,是求神拜佛,很多小病耽误成大病。”米玛多吉说,这些年来,这种局面完全改变。

米玛多吉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援藏背景下,当地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提升,让民众认识到医院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

虽然来援藏才两个多月,在口腔科工作的杨瑞华已经在感慨“有时候说服比治疗更难”。

“很多患者遇到牙疼,过来医院就是想把牙拔掉,但是医院必须要坚持医疗原则,劝他治疗和保留牙齿,有些患者还觉得医院想赚钱。”杨瑞华说,自己来到林芝工作之后,希望做更多的健康科普工作,毕竟观念的改变才是更日常、更长远的健康保护。

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儿童医院儿科医生李廷俊有同样的感受。儿童贫血大多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能让内地医生把教科书上的案例见个遍。

“一些感染性疾病、营养性疾病,通过健康宣教完全可以改善。”到日喀则后,李廷俊专门建了家长学校,两周授课一次,向家长传递“疾病预防”的理念。

在拉萨市人民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张迪是来自首都儿研所的专家,援藏近一年,在带领当地医生抢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新生儿的之后,她也更关心儿童保健的宣传和推广。

“包括到基层宣教保健知识,通过产检、疫苗、定期随访等等,把婴幼儿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我们的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健康常识普及和健康观念树立,形成一个基础更牢、范围更广的健康保护网。”张迪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医院 援藏 医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