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为创新而生,行创新之实:经开区活力“重塑”进行时

2019年06月11日 10:01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活力,如何持续被激发?政府与市场都有分工。

5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对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进行资产重组、股权结构调整优化,引入民营资本和外国投资者,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等园区,并在准入、投融资、服务便利化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1984年,我国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19家国家级经开区,遍布31个省(区、市),其中东部地区107家,中部地区63家,西部地区49家。不少国家级经开区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城市或者城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市之前的准备工作

“这是个好事。”接受采访之初,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董事长莫天全这样说。在他看来,国家级经开区对国家经济的支持是巨大的,选择国家级经开区实行资本化运作试点,不仅会给200余个国家级经开区带来帮助,也会对其他级别经开区形成示范效应。

莫天全同时认为,有几个问题,也要想在前面。“比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过去,经开区的政府色彩和经济色彩是模糊的,一些地方的经开区管委会可能就是地方政府的二三级办事机构。进入新时代,经开区也要肩负新使命,比如为了长远发展,园区治理要升级,政府管理职能和经济职能要分开。长远来看,我不建议由政府来承担园区长期的发展。经开区需要钱,上市是最好的路,从社会融资还可以降低政府负担,而如果做得好,社会资本也可以共享园区发展成果。另外,建议把政府职能与经济行为分开,包括人员配置。”莫天全这样说。

他进一步表示:“现在我们希望有实力的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能够上市,政府是不能上市的,其轨迹应该是政府与市场率先剥离,之后再在公司化运作中实现拆分上市。这一点需要大家高度重视,其难度其实不亚于国有企业上市,因为国有企业毕竟还是企业,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上市,其路径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他认为,如果过了剥离这一关,在认定哪些资产符合上市标准方面,还需要多花些心思。“比如,开发区里的房子都是资产,出租都有收入;开发区配套的服务机构都是企业化运作,经营都有收入。要从技术上把能量化的经济行为剥离开来,这样才能把经开区视为企业来看待。这些资产也是经开区自身造血的功能,更是未来资本市场看重的东西。”莫天全表示。

刀刃向内,激发企业活力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管委会是开发区所在地政府派出管理开发区的派出机构,经济开发区投资公司(或冠以其他名称)是在管委会的授权下开发建设和运营开发区资源、资产的企业实体。开发区是当地发展战略的实施载体,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是市场化的,但管理或多或少会体现当地政府的行政意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周健奇这样说。

在她看来,了解了经济开发区特性和体制后,就不难理解开发区目前面临的三大问题:“首先,在政府派出机构授权体制下,一些开发区的运营机制不活,有的开发区虽然名义上是市场化机制,但却被称为‘政府二级机构’;其次,几乎所有的开发区都存在资源的短缺难题,只是所缺资源的种类不同、短缺程度不同而已,其中,资金短缺较为突出;第三,集聚在开发区内的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开发区运营体制不活、运营资源不足等外部环境导致的,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原因。”

周健奇认为,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制造业扎堆的经济开发区也到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首先,优化营商环境,为开发区内的制造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其次,加速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在创新中培育新动能;再次,拓展融资渠道,解决开发区运营和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第四,强化包括环境、法律、金融等在内的综合治理,规范开发区制造企业的运营秩序。以上四项转型的本质是改革和创新。

“聚焦《意见》,首先,上市过程是一个规范化过程,可以有效破除开发区固有体制难题;其次,上市可以有效融通资金,包括上市前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和上市后的融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再次,上市的确可以倒逼企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周健奇同时表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建设主体上市也能对其他经济开发区发挥改革和创新的示范作用。经济开发区的制造企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先进代表,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能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格局再明晰

自创设至今,散落在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特色纷呈,核心内容却没有改变,那就是经开区的突出优势——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期,经开区里的创业创新也进入新阶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锁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谈了他对于经开区未来发展的畅想。“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是肩负责任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充分发挥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未来,沿海三大城市群占中国GDP比重或将超过半壁江山。而三大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领域也是明显的。从供给侧改革思路来理解高质量发展,你会发现,过去我们是世界工厂,现在我们面临优胜劣汰,制造业最终成熟的标志是高度寡头、集中化,因此从制造业的角度看,我们还有一条漫长的并购重组之路要走。同时,结合‘互联网+’,我们也要加快产业整合的速度。”鲁政委这样说。

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钱,在鲁政委看来,从2014年开始,国家一直在推动经开区发股发债的事。“未来,这条路要彻底走通,政府对企业的扶持要遵守规则,开发区管委会可以按控股公司来搞,这条路是走得通的。同时,很多开发区还扮演着孵化器的作用,那么,未来如果从股市能融到资,对区里企业的发展而言也是好的。”鲁政委这样说。

回到制造业发展这个话题,鲁政委表示,第一,要利用比较优势,而不是平均发展;第二,要在干中学,只有知识的积累,才有创新的可能,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三,硬科技的突破一定要发挥大湾区独特优势,吸引全球人才来做;第四,融资不能谁都救,跨界并购要有宽容的态度;第五,要给予企业家更多开阔视野的便利。

编辑:秦云

关键词:国家级经开区 经开区 创新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