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中国基建企业走出去——

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方向

2019年06月14日 09:28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国企业装备制造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较高,在海外参与国际基础设施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有能力也有条件与各国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从已正式运营的亚吉(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到已经通车的蒙内(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铁路;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到目前东非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港口之一吉布提新港,中国基建走出去步伐蹄疾而步稳,一大批的瑰丽工程留下了中国基建企业的印记。

B20190614001-zx6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形成,加强国际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建设合作,将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也因此成为关注的热点。近日在澳门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便吸引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业界人士,共商国际基础设施合作的发展大计。与会人士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背景下,促进国际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质量有目共睹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政府积极地推动企业开展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参与东道国经济建设,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中国企业则以技术创新引领传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造了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深水港码头、特高压输电、大型机机场等项目。

记者从第十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达到2.3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达到1.6万亿美元。地域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涉及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工业与民用建筑石化通讯等领域,业务覆盖设计咨询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

“69家中国企业已经位居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之列,不少项目已经成为当地明星项目,乃至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项目。可以说,中国建设中国质量中国速度中国服务已经开始享誉全球。”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第十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言中表示。他指出,2010年以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年均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达到70万个;中国金融机构为国际基础设施合作提供融资超过了3000亿美元。

而从今年一季度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开局平稳。商务部合作司副司长韩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今年一季度,我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25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预计较去年同期增长4.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31亿美元,新签合同额50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5%。

“我国企业装备制造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较高,在海外参与国际基础设施的合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有能力也有条件与各国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大家从去年的统计数据上就能看出,在排名上250强中中国有69家企业入围,整体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4%,居全球第一位。这说明我们的实力已经在全球有目共睹。”韩勇说。

习近平主席强调,将继续推进陆上、海上、空中、网上互联互通,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要打造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基建引领、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

在韩勇看来,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进一步高质量参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质量开展国际基础设施合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国际上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传统业务模式在支撑业务发展方面后劲不足,急需发展新的业态和模式,这都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并努力去开拓。

为此,王炳南也提出,首先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定地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包容性,实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地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严格遵守东道国各项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国际条约,遵循商业规律和国际通行的规则,诚信经营;三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促进经济社会财政金融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好项目建设,产业联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深入地融入当地社会。

利用市场机制化解融资难题

要想促进国际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支持,资金助力同样不可或缺。不过庞大的基建需求背后仍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毕马威中国、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撰写的《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报告在论坛上发布(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避险情绪增强,因此对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放缓。根据近年来主要国际机构的预测,未来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供需缺口每年均处于约1万亿美元甚至更高水平。

另根据二十国集团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预测数据,到2040年,全球基建项目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而全球各类基建投资缺口总额将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基建投资总需求的16%。

全球基建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一带一路”国家基建项目也不例外。对此,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告诉记者,想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国际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仅靠公共部门的资金和资源,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在陶匡淳看来,许多私营部门投资者认为在这些市场缺乏财务上可行、风险可控、交易架构合理、可盈利的项目机会,所以不敢贸然进入。

对此,出席高峰论坛的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首席运营官崔莉建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各参与方需形成一股合力,通过合作来加快形成信息透明、规则完备、公平竞争、政企协同的市场机制,这样才能使私营部门资本有更多的参与感、安全感、归属感和依靠感。

一位多年从事海外投资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国际私有资本不仅能弥补资金缺口,还能为项目的实施带来新的风险管控体系、金融运作模式、设施建设技术和管理。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寻找与国际资本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国内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中,分享红利。

多位受访人士还表示,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政府开展PPP、BOT(即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模式,降低投融资风险。

编辑:秦云

关键词:基建企业 走出去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