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要闻 要闻

天路谱写民族融合歌

2019年06月26日 22:36 | 作者:李将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时光倒转13年前,2006年7月1日,巍巍昆仑,茫茫雪山,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凝集中华民族激情和梦想的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

兴建进藏铁路,把西藏地区与其他兄弟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高原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这是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伟大穿越。巨龙般的列车汽笛长鸣,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沿长江源、错那湖、羌塘草原呼啸而过。“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藏族儿女带来安康……”

记者在青藏铁路沿线采访中看到,一幕幕民族融合、共同进步的欢歌正在谱写。记者记录下几位少数民族同胞的人生变迁,感受着青藏铁路给民族群众带来的巨大变化。

洛松次仁:开着动车回家乡

出生西藏昌都左贡县牧区的洛松次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牧民,从1985年起,国家开办内地西藏中学班,得益于国家的这一智力援藏政策的出台,15岁的洛松次仁小学毕业后来到湖北武汉免费读初中。2000年,他考取了云南昆明铁路机械学校,2003 年毕业后分配至西宁机务段任机车乘务员。

“刚上班的时候,我跟着师傅张义民开的还是内燃机车,那时候,内燃机车柴油机噪音很大,柴油味道很呛人,机车内空间还特别小。”洛松次仁说,“2015年的时候,我开上了电力机车,空间又大,噪音又低,车上还有微波炉和卫生间。”

2017年,洛松次仁经过严格的笔试和实做考试,成为全路唯一一名来自牧区的藏族动车司机。他把自己当上动车司机的喜讯告诉了父母,全家人特别高兴和自豪,洛松次仁的弟弟特意带着老母亲坐了一趟拉萨到日喀则的火车。当老母亲得知自己儿子开的火车,比她坐的火车还要快的时候,78岁的老母亲载歌载舞,欢快地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

由于洛松次仁在牧区长大,普通话不是很标准,除了学习动车司机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操纵知识之外,还要练好普通话才能做到标准的呼唤应答。因为动车司机在呼唤应答中要做到一字不差、一字不漏。为了突破普通话这一关,他坚持休班之后在家大声读报纸,并让汉族的妻子指出他发音不准的地方。

动车组列车全列禁止吸烟,为了更快地适应动车乘务工作,烟龄长达16年的洛松次仁毅然决然地把烟戒了。

“正是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我才能成为一名动车司机,否则的话,我现在可能还在家乡放牧呢。”洛松次仁高兴地说,“现在开上动车了,速度比电力机车快了很多,原来跑一趟兰州要3个多小时,现在1小时40分钟就到了。”

“我读中学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和通讯条件都不好,我父亲每年给我寄一次钱,每次寄钱的时候,我们能通一次电话。” 洛松次仁说,“自从开上动车组,工资也涨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慢慢好了,现在,我自己也买了房子,等我拿到驾照,我还打算买一台小汽车。”

斯朗卓玛:高原党旗下盛开的雪莲花

向雪莲花一样美的斯朗卓玛是西藏第一代藏族铁路职工。自2006年6月在拉萨车站工作至今,她先后在客运员、助理值班员、计划员、售票值班员、车间党支部书记等多个岗位

历练过,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走上了管理人员的岗位。她的成长经历是对党的好政策、对青藏铁路和西藏发展变化的最好诠释。

斯朗卓玛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扎玉镇甲郎村一个农民家里,兄弟姐妹八人,父母种地为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就当起父母的好助手,干农活、喂猪、放羊、烧饭、缝衣服、捡木材、带弟弟妹妹等样样能干。小小的她渴望着通过上学改变自己的命运,终于在1992年,甲郎村的五个孩子有了去镇上念书的机会,他们是村子五百多户人家里少有的可以外出念书的孩子,也是家中8个兄弟姐妹里唯一走出大山去念书的幸运儿。

2006年,卓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青藏集团公司拉萨火车站工作,成为西藏第一代藏族铁路职工。这条天路深深地吸引着她、感动着她,使这位平凡的藏族姑娘有了“一定要做一名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父母的优秀铁路职工”的强烈想法。

如今的斯朗卓玛已经成长为拉萨站党支部书记。先后荣获西藏自治区“巾帼标兵”、原铁道部“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二十余项荣誉。

斯朗卓玛说起西藏的变化,脸上洋溢出高兴和自豪:“刚通车的时候,拉萨火车站周围都是菜地,而现在周边高楼林立,商场、饭馆、电影院等应有尽有,我也住进了铁路小区,买了房子和车子。”

“”给我们唱首歌吧。“记者们纷纷要求。

“那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吧。”斯朗卓玛脱口而出。

朗加:唐竺古道列车上的笑容

美丽的藏族姑娘朗加,是一名服务在青藏铁路延长线上拉萨到日喀则区间的列车乘务员。

拉萨—日喀则铁路作为雪域高原延伸的“天路”,自2014年8月16日开通运营以来,彻底改变了西藏西南部地区依靠公路运输的历史局面。从拉萨到日喀则的时间,从此前公路运输6小时缩短为现在的3小时。铁路旅客列车以更快速、更便利的绝对优势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及旅游首选的交通方式。

“唐竺古道号”日喀则品牌列车由西藏自治区政府、拉萨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和青藏铁路公司联合打造。为的是给来西藏旅游的游客以舒适的体验。

此趟列车乘务员身着的是为本趟列车专门设计并制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在餐车上由乘务员组成的文艺小分队义务为乘客演绎民族特色舞蹈,让乘客尽情畅享“酒吧+咖啡吧+书吧”的高端服务氛围。

21岁的朗加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昂仁县一个藏族农民家庭,得益于国家对藏族学生的教育政策,朗加才有条件走出偏远的农村,从日喀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2年前考入青藏铁路公司成为"唐竺古道号"品牌列车的一名乘务员。

从早上7点集合,到夜晚9点半下班,朗加每天要在拉萨到日喀则区间的列车上往返两趟,而这种工作强度要持续15天才能轮换休息。

朗加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她说,为乘客带来愉快的旅游体验就是她工作的最高追求,辛苦点没什么。

朗加会使用藏语、汉语和英语。“唐竺古道号”列车上17名乘务员中有14名藏族人,因为这趟列车以藏族乘客居多,使用藏语方便沟通。而在旅游旺季,外国旅客增加,为了更好的为旅客服务,青藏铁路公司要求乘务员会使用三种语言。

“休息时间干什么?”记者问朗加。

“还要回家照顾弟弟,督促他们好好学习。”朗加说。

韩勒布:回家去看丈母娘

这是一列行走在青藏高原上最普通的“慢车”,连接着青藏线上22个不知名的小站,37岁的韩勒布携妻带子,是要去德令哈看望他的丈母娘。9岁的韩吉紧紧靠在爸爸的怀里,一刻都不肯松手。

回族人韩勒布和妻子在杭州开了家兰州拉面饭馆,已经几年没有回家了。三个孩子在老家上学,平时只能靠视频联系。由于杭州城市改造,韩勒布关了他的饭馆,终于有时间回家陪陪孩子。刚刚在自己的老家青海民和呆了几天,这是要回丈母娘家看看。

2018年2月,为了方便铁路沿线群众出行,青藏集团决定在西宁至格尔木之间开行公益性扶贫“慢火车”,830公里的路段,中途停靠哈尔盖、刚察、天棚、乌兰、连湖等22个偏远小站,列车票价最低只有4元。

这趟扶贫慢火车途径的地方是青海省蒙古族和藏族群众的主要聚居地,交通相对落后,在运营亏损的情况下,专门开行了此趟票价低、站站停、速度慢的火车。为了方便,沿线小站专门推出了先上车后补票的举措。被当地各族同胞群众称为“交通线、生活线、脱贫线、求学线、希望线”。

韩勒布说,青藏铁路的开通让远在边远小镇的他们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凭借自己的厨艺一家也过上了殷实的生活。“过几天还要走,去广州看看有没有机会再开个饭馆。时机成熟了也把孩子们接过去,也就不用天天想着她们了。”说到这,韩勒布轻轻吻了吻怀里的宝贝姑娘。

记者手记:

15天的采访中,记者还认识了那曲站副站长西若、在拉萨西站物流公司老板娘卓玛、拉萨站宣传助理格桑曲珍、甚至还有西藏八廓街上向游客售卖天珠的拉姆……每个人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日喀则的拉什伦布寺,记者向每一位遇到的藏族同胞都说一句刚刚学会的“贡卡姆桑“(你好),而每一个藏族朋友都会回应:“贡卡姆桑“。无论老人、孩子还是爸爸、妈妈,他们都会给你亲人般的微笑,那种毫无装饰的笑容灿烂、简单,如高原的阳光,能瞬间传递温暖。于是,我们瞬间成为了朋友。

印象深刻的一个讲述是听列车员讲起,青藏铁路刚刚开通时,藏族同胞还不习惯列车上的厕所,于是他们每天最辛苦的工作就是清理厕所。而如今,这种现象早已不复存在。青藏铁路不仅给藏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给藏族同胞带去的是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久居藏区的藏族同胞能够便捷出藏学习利用现代文明,各族群众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根本不用再区分谁是汉族人,谁是藏族人。

这是一条文明路、团结路,融合路,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奇迹。13年来的成功运营,青藏铁路如同一座无字丰碑,在辽阔的高原镌刻下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