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生于1949:农村少年奋斗半生终成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9年07月01日 11:20 |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生于1949:“只要能让我画画,怎么都行”,农村少年终成国家一级美术师

也许你很少听过裴文奎这个名字,但是一定会被他奋斗的经历所打动。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农村娃到如今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经历正和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程相吻合。几十年来,他用画笔记录了自己生活的变化,也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变迁。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裴文奎出生于山西南部小城侯马。从1949到2019,时光如流水,孩童变老者。回首往事,裴文奎说,他感恩时代进步。

农村少年爱上画画

1955年,6岁的裴文奎走出学校。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身处内陆乡村,少年裴文奎完全没有接触专业美术学习的机会。

好在这块土地底蕴深厚,孩子手中的连环画、端午节贴在门上的传统虎符、行走在乡间的皮影戏,这些民间元素成了他最初的文艺启蒙。

上世纪60年代初,裴文奎临近小学毕业。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困难时期,全家人节衣缩食供应裴文奎上学。即便如此,留在他记忆中的饥饿依然深刻。

“每周回家一次,一口袋玉米面窝头、一瓶子咸菜就是一周的饭食。”裴文奎回忆道,学校食堂偶尔会做点“和子饭”,更多时候,他的饭菜就是白开水加窝头。

在那个饥饿的时代,不仅是学生生活困难,老师也是缺吃少穿。裴文奎说,放学后,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在收获过的红薯地里寻找漏网之鱼,借此果腹。即便如此,裴文奎依然痴迷绘画。

“在同学的白背心上画红星”“给语文课本配图”“悄悄地给老师画像”,整个初中阶段,裴文奎用这种原始、自发的创作完成了自我救赎。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64年,裴文奎初中毕业。在考完数学、外语等科目后,临时接到通知的他拿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画了一张脸盆上搭毛巾的画”,就在懵懂中成为山西省轻工业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

时隔多年,裴文奎感慨,当时,从农村出来的我还是一张白纸,甚至连基本的素描、色彩也不甚了了。和城市同学相比,我的基础很差。但凭着一种痴迷热爱,他借助勤奋和付出弥补。

  

点击进入下一页

虽说学校免费供应食宿、教材,但有限的供给很难满足一个青年的必需。为了补充一些饭食、美术用品,裴文奎只能向父母伸手。

记忆中,每次离家返校,裴文奎都是一路委屈和羞愧。无奈之下,父母只能硬着头皮向邻居、亲友借钱,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谁家也没有“余粮”。很多时候,裴文奎都是拿着东挪西凑来的盘缠上路,但无论多难,他心中的火花始终没有熄灭。

正如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为理想甘愿忍受物质的匮乏。裴文奎说,“只要能让我画画,怎么都行”。

就在这窘迫、困苦中,裴文奎于1968年中专毕业。这一次,他被分配到地处塞外的怀仁县雁北陶瓷厂。按照当时的政策待遇,裴文奎每月只有三两食用油。在每月36斤的供应粮中,只有10%的是细粮。

“一盏矿灯看改革”

怀仁自古就是“北风卷地、黄沙漫天”的苦寒之地。在经历过最初的适应之后,裴文奎快速融入其中。画壁画、搞设计、做浮雕,凭着踏实和勤奋,裴文奎当上了“四个轱辘一转,给个县长都不换”的卡车司机。

不过,他的心始终是和绘画连在一起的。

外出运煤,他随身携带速写本。在别人装运煤炭的当口,他对着村庄、远山刷刷点点;出差途中,别人休息、消遣的时候,他带着速写本奋笔疾书。

10余年间,裴文奎已从一个学生娃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多面手。1976年,裴文奎从雁北陶瓷厂上调山西省陶瓷研究所。裴文奎说,他一度认为此生将为山西陶瓷事业奉献到底,但一次偶然机会让他重回艺术创作道路。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85年,太原画院成立不久。一次偶然机会,画院负责人询问裴文奎是否有意到画院创作。彼时,36岁的裴文奎有多个人生选项。是去学校任教,还是待在山西省陶瓷研究所,抑或到太原画院做专职画家?

一番纠结之后,出于对绘画艺术的痴迷,裴文奎最终选择了太原画院。

其时,改革开放不久,从封闭、保守的困境走出后,整个国家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裴文奎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是一片生机。来到太原画院后,裴文奎的创作激情喷涌。

1986年,太原画院组织“煤矿之春”采风创作。裴文奎和同事遍访山西各地煤矿,在矿井下、井架边,裴文奎用眼睛和纸笔记录着经济复苏、对外开放等时代元素。

在和矿工相处过程中,裴文奎发现,随着时代进步,煤矿职工井下使用的矿灯早已更新换代。在一幅《矿灯今夕》作品中,矿工头顶的矿灯从“口衔油灯爬陡坡,千斤煤炭用背驮”走进安全可靠的蓄电池时代。一盏矿灯的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时代变迁。

在中美合资的山西平朔露天煤矿,裴文奎记录下“轮胎直径3米,载重可达150余吨的进口运煤车”“体量巨大的矿区”。裴文奎说,这些“巨无霸”卡车、电铲,还有中外合作开发煤炭模式,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红利。

1989年,太原画院又组织了“农村新貌展”,裴文奎的工笔画《月光曲》入选。一片朦胧月色中,近处苍劲的葡萄老藤和远处密密麻麻的新藤相映成趣。画面一角,采摘入筐的累累果实和一抹红色的拖拉机透出一股乡土世界的活力。

裴文奎说,《月光曲》创作于葡萄之乡——清徐县。那一天,他在清徐一处葡萄园采风。看到果农们披星戴月采摘葡萄,满园生机令人垂涎,“农村的生机和改变让我为之一振”。

  

点击进入下一页

感恩时代改变命运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其间,裴文奎的创作理念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日渐深厚。

1997年,香港回归,全国组织百名书画家赴京参加书画展览交流活动,裴文奎受邀参加;1999年,澳门回归,裴文奎再次受邀赴京参展。

裴文奎说,我是农村出身,后来辗转各地,能有今天的一些成绩,是因为“时代进步改变了我的命运”。

2009年,裴文奎退休,他把更多目光投射在农村。近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山西原平、祁县、稷山等地。在他的笔下,有万亩梨园的风情,有唐代老枣树的神韵,还有农家院里的玉米、南瓜。

在大同采风时,裴文奎看到,“以往被破坏、忽视的古长城得到保护;云冈石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在山西稷山,当地政府对唐代、明清时期的老枣树进行挂牌保护,并鼓励个人认领。裴文奎说,过去,人们只盯着煤铁资源。在经济发展之后,“人们对资源的概念也在更新”。

对于自身和时代的关系,裴文奎说,我感恩这个时代。过去,“各种图书、教育资源匮乏,很多青年有志学习但不可得”,如今,终身学习成了很多人的理念。


编辑:杨岚

关键词:裴文奎 国家一级美术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