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学院绘”与现实主义绘画

2019年07月02日 11:20 | 作者:聂赫夫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寂静的冬天(油画) 2017年 聂赫夫

相信在很多人看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学院绘”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即是对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进行思考和行动的一次再记录。

我国有着广泛的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历史认同,在当今的文化艺术生态圈中,既有老一辈美术事先驱的深远影响,也有正活跃在当下的一批中青年写实油画创作者的耕耘。他们凭借饱满的热情和对社会、对生活深刻的认识,不断启迪着新的思维广度和创作深度。他们要求艺术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主张创作思维的客观性,回避虚无主义,结合现实,贴近生活,无所谓造型语言和潮流样式发生何种质变,这样的创作出发点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的文艺精神。同时,现实主义油画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对于不同的技巧、形式以及艺术观念都试图积极地融合和提取,保留最新鲜的艺术创作萌芽,使得现当代的艺术生态始终具有最贴近时代脉络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中国传统绘画的真实性在12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在意境和形式上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随着时代对笔墨之趣层层叠加的种种时间图层,使中国绘画的民族性经历着思想方式的多元化、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技术范式的多层化造型,这一趋势逐渐演变为具有更多强调意境和观念的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存在离不开本民族价值的体现,这同样也是中国现实主义写实油画得以生存的根本。

“学院绘”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即是在现实主义学术语境下,蓬勃发展起来的青年艺术团体。年轻艺术家的身份使他们拥有着敏锐的社会嗅觉,深入发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这应该是我们所最为关注的。数年的学院深造经历,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在某种逻辑上是技术与感官的融合;然而在情感上,艺术更像是创作主体和情感的双向救赎,既需要满足情感,又要学着在创作中拿捏情感所带来的过度表达。因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可以帮助我们校正这些尺度,就像罗杰·加洛蒂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中对现实主义的概括,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移植到美学领域中来”,我们的初衷和本心即是进行朴素的、唯物的创作行为。

不可回避的是,青年艺术家正身处艺术发展进程中最为热烈和复杂的思想碰撞时期,我们每一个人的处境又何尝不是这样模糊或未知。对于年轻人而言,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怎么走、画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并非没有答案,但如何去做是困扰很多人的事。现实主义就一定是描绘现实吗?我认为,第一,现实主义绘画不一定是一个“描绘”的角色,这样会让很多人忘记艺术来源于创造,而非再现,这一点也是郑艺教授生前在教学上最为注重的;第二,现实主义绘画针对的也并非一定局限于狭义上的“现实”,而是现实世界发生的人或事在艺术家意识中留下的映射,进而再以贴近真实的创作形式去反映观点或提出疑问。可以说这一点是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个难点,因为它相较于其他流派或主义多了一系列的创作逻辑,它对于现实问题的敏锐捕捉和回馈是一件作品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

而从观众角度出发,他们也应该有自由从艺术当中获取灵感和启发的权利,量化的东西在精神领域显然是腐朽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度量,让现实主义的艺术继续朝着生活化、单纯化的方向发展,这与人们生活内涵的演变是相辅相成的,简单的物象紧扣越来越简约化的生活,空旷而静谧的空间象征着“上一个”意义上的城市状态。我们构建的一切,无非是在丰富着我们的灵魂和记忆,而描绘这些,我崇尚更为简化和直白的手法,进而抽离不真实和过于“时效性”的东西,我希望我所创造出来的作品,能像历史与时空一样,仅仅留住最为框架的东西,就像我一直强调的,故事的真实性在于滤掉种种浮动多变的成分,把一个客观冷静的环境氯漂出来,呈献给观众,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去附上自己的回忆和故事,也许只有意识中最为强烈的信仰和记忆里最具有表现力的思想惯性,才能给艺术家和观看者理由,在迷雾中寻求更广阔的空间。


编辑:杨岚

关键词:现实主义 绘画 创作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