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朱永新: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学校教育”

2019年07月05日 17:28 |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分享到: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为人父母的普遍心态。但教育好孩子,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么?

显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规和家训,还是苦口婆心的叮咛嘱咐,乃至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健康成长形成重要影响。但扪心自问,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我们真的合格么?如何开展好家庭教育?近日,本刊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记者:家庭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要?

朱永新: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校当然很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学校教育。第一,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人一生生活在四个世界:母亲的子宫、家庭、教室、职场。这四个世界中,最重要的、永远也离不开的就是家庭。孩子在子宫的时候,子宫外就是他的家庭;在教室、在职场的时候,每天还要回到家庭。家庭是所有人生场所的中心,毫无疑问也是人一生最温馨的港湾。第二,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托尔斯泰就认为,“儿童自出生到5岁这段时期,在他的智慧、情感、意识和性格等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第三,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难以想象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言语,对孩子都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在所有的优秀孩子身上,几乎都有他们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家庭的语言、词汇和孩子今后的职业选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往往会议论时政,讨论国家社会;在相对贫困的家庭,他们可能讨论更多的是当下的生活、经济的问题。所以孩子关注点就不一样,人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人生道路也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在这几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谈到了家国情怀、家风家教。随着《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颁布,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格局、主要内容、保障措施等更加明确。但是,家庭教育仍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报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九成以上的班主任认为家校沟通存在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民进中央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三点半难题”“信任危机”“家庭教育缺位”“微信群管理不当”等。比如学校和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责任边界不明确、学校和家长对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等。比如学校开放度不够,家长参与学校工作不够深入,对学校缺乏必要的了解等。

阻断家长焦虑的“剧场效应”

记者:现在很多人虽然意识到了要让孩子有快乐的童年,但课外还有课、放假不放松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大家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报班,自己的孩子不报班怎么行。

朱永新:这种中国式的家长焦虑,其实就是“剧场效应”的体现。所谓剧场效应,就是看戏时前排起立,后排就会被迫起立。为什么大家都要站起来呢?可能还是理念问题。家长大部分不了解教育常识,对教育的目标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么听之任之、要么人云亦云。去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结论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非常焦虑”。社会环境因素引发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最高,集中在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课外培训班等问题上。

记者: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朱永新:对家长,我觉得三件事情很重要。一是陪伴。孩子来到家庭和你成为一个共同体,这就是人生的缘分,怎么能不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其他的东西都可以重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没有办法重来的。事实上我们很多人老了以后,才会发现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越是在孩子低龄时期,父母的作用越重要。如果在这个阶段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孩子一生会把父母当成朋友,和父母交流。相反,如果这个时期没有陪伴或者陪伴很少,今后想再走近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二是阅读。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朗读手册》,扉页上有这么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一个没有阅读的家庭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三是习惯。民进中央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想想也对,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是看孩子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看他怎么对人,怎么处事。体育好不好不是单纯看他跳多高,跑步多快,打球多好,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优秀,平时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教育成功。

教育和有关部门要帮助家庭缓解教育焦虑情绪。针对家长的养育焦虑,帮助他们了解子女品行教育、亲子关系的科学知识,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法,知晓包括家庭教育政策等在内的与其子女升学、教育分流密切相关的教育政策内容。规范要求家长配合、支持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不宜布置过多超出学生身心特点、超出学生能力发展阶段、不符合教育规律,主要依靠家长完成的手工操作、PPT展示,或机械式背诵记忆的应试教学内容。减轻家长教育孩子的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和时间成本。

“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记者:家庭教育仅仅是家长的事情么?

朱永新:当然不是,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首先,要推动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性互补关系。在学校章程建设中完善家校共育的条款设计,指导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全体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国家关于家长不同于学校和老师的监护责任和权力、权利,帮助家长区分自己和学校的学生安全责任分工,为预防、缓解、消除家校矛盾做好铺垫。指导家长“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性,纠正其片面化的升学竞争观念。进一步完善家校联系机制,明确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模式,设立家庭教育专项基金。不断完善妇联、村(社区)及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与方法,不断改善家庭教育功能正常履行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政策空间。通过政策解读、专题培训、主题研讨、现场指导、案例展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监护权和教育权。通过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日常交往联系,增进家校信任。

其次,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鼓励妇联、关工委、宣传部门、村(社区)等社会资源参与家庭教育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帮助家长切实转变只有“上重点大学才是教育成功”的观念,尊重子女的客观差异,科学定位孩子的教育成功标准。鼓励学校借助视频音频交流手段,通过“代理家长”“爱心爸妈”“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等公益形式,帮助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营造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纪伯伦那首诗《孩子》?诗中这样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然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所以孩子是借我们而来的,我们只有和他一起成长,才能真正让他们成为自己。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孩子 家长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