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要闻 要闻

亲吻那泥土的芬芳 ——本报记者参加“壮丽 年奋斗新时代”大型报道蹲点采访记事

2019年07月08日 09:55 | 作者:白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亲吻那泥土的芬芳
——本报记者参加“壮丽 年奋斗新时代”大型报道蹲点采访记事
本报记者;白杨

    本报记者毛丽萍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采访。

    本报记者李宏深入浙江宁波采访“红帮”裁缝的百年历史。

    本报记者高峰采访吉林安图县政协原副主席,安图县关工委主任金万春。

    本报记者常歌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神东煤炭集团开发的目前世界第一大单井井工矿井补连塔煤矿采访。

    本报记者路强正在采访治沙英雄牛玉琴母子。

    本报记者王有强在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端庄村走访村民刘新树一家。

    本报记者范文杰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偏城乡的扶贫车间进行采访。

    本报本网记者解艳华走进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蹲点式调研采访。

    本报记者胡方玉在安徽金寨县油坊店乡西莲村村民家中采访。

    本报记者黄静爬了40分钟的崎岖山路采访养牛户黄喜。

    本报记者高新国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采访。

    本报记者王惠兵在龙岩长汀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上采访“断臂铁人”兰林金。

    本报记者李将辉在关角隧道内采访铁路维修工人。

    本报记者张文敬在临沂沂水县圣坤书院采访。


“这次‘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报道,对全体记者编辑是一次‘新闻观’的洗礼,说到底还是要让大家在实践中,在泥土中,去深切体验‘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只有深入基层,记者才能捕捉挖掘到最鲜活的新闻事实;只有深扎泥土,记者的情感才能和人民的情感融在一起;只有感动自己的作品,才能感动读者。‘四力’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脚力’是第一位的。新闻工作者只有俯下身去,亲吻那泥土的芬芳,汲取养分,才能枝繁叶茂。”人民政协报社党组副书记、副总编张宝川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

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也迎来70华诞。为充分展示共和国70年来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精彩呈现基层政协委员心系国事,情牵民生,尽责尽职的履职风采,人民政协报与全国主要央媒同步推出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专题报道。我们的记者扑下身、沉下心、走下去,深挖源头活水,用脚力丈量新时代的长征路,用眼力捕捉新时代发展的强劲律动,用脑力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斗力量,用笔力讲述鼓舞人心的中国故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暮春时节的武汉已经热得穿起了短袖。距离武汉600多公里的神农架国家公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漫天飞雪中,一个身着迷彩防寒服的秀丽身影艰难却坚定地前行……她就是本报记者毛丽萍。此次蹲点采访,她要探究的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神农架的推行与进展。毛丽萍慢慢走近一只被雪水淋得湿漉漉的小金丝猴,眼睛与眼睛的对话中充满了亲近和信任。不似10年前,第一次来到刚刚成立的基地,初和人相处,金丝猴们满眼惊恐和戒备。10年间,神农架国家公园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说实话,出发之前,对这次采访的硬性要求———蹲点至少15天,心里有些犯嘀咕”“当采访进行到第三天,我感到想了解的情况越来越多,想采访的人越来越多。”多一些时间、多一些耐心,采访对象回报的是最真挚的情感、最难忘的经历……

5月14日,本报1版刊登的《生态文明引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从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看中国贡献》为毛丽萍的蹲点采访画上句号。可她在采访感悟中写道,增强“四力”,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永远路上。

在这个生机蓬勃的春天,本报18位年轻或者不再年轻的记者,深入革命圣地、走到田间地头、进入工厂车间、坐在百姓炕头……他们接地气、被感动、被滋养。人“下”去了,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上”来了。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