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朱夏妮的“美国高中故事”:记录是自我抗争 也是自我治愈

2019年07月09日 16:0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随身携带的母语——朱夏妮《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18岁的中国留学生“安妮”,作为美国这片土地上一个“新来的人”,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了在美国上高中的所见所闻,讲述面对不同文化的个人思考。近日,“随身携带的母语——朱夏妮《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举行,《新来的人》的作者朱夏妮与汉学家、翻译家、诗人顾彬、小说家阿乙一起,探讨这部“21世纪留美少年的成长简史“。

《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  朱夏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记录美国高中生活的经验、隐私和阳光

2014年1月,13岁的朱夏妮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出版了引发强烈社会关注的诗集《初二七班》,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中对它做了热情推介。之后,14岁的朱夏妮赴美国读高中。美国的高中生活充满喜怒哀乐,有学业压力,有同侪压力,有身份认同压力,而朱夏妮喜欢拿起笔捕捉生活中留下印痕的瞬间。在18岁生日前,她的书稿终于画上了句号,17万字的非虚构小说《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时间脉络清晰,书中既有来自全世界各地同学之间的幽默趣事,也有不同性格脾气老师的生动形象,同时还有她面对不同文化的个人思考。在《厕所里的午餐》中,朱夏妮写道,“我打算坐在厕所洗手池边的窗台上吃三明治。这里看上去很干净。玻璃外的天很蓝,没有云。我看着镜子,想象镜子里是另外一个人——我的朋友。脚步声朝着厕所的方向传来。我赶紧拿起三明治走进马桶的单间,锁上门,我现在只好暂时不吃了。我听到有人推开厕所的门,到我旁边的那格,关上门。我决定等她上完厕所再吃。”朱夏妮以非虚构的琐碎和笔触的细小,收获了小说的大法,提供了非文学材料无能为力的中国学生在美国读高中的经验、温度、隐私和阳光。

在顾彬的印象中,朱夏妮仍然是那个擅长写诗的小姑娘

记录是自我抗争,也是自我治愈

在分享会上,朱夏妮首先谈起了这本书的出版缘由,“我从2015年3月开始记录我的高中生活,起初是为上海的《新闻晨报》写专栏,之后一直坚持写了四年。这些日记看起来很连贯,其实一篇篇的故事就是我生活的真实记录。”从压根听不懂同学们说什么,到能用美式幽默和同学们开玩笑,朱夏妮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参照,描绘了一个完全切断母语联系的中国留学生,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逐渐适应美国的教育与文化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新来的人》的写作同步见证着朱夏妮四年美国高中的成长。朱夏妮称,自己的写作初衷,并非是为了记录和怀念美好的青春岁月,而是记录当下的现实生活。其中有很多美好回忆,也有一些让她不太想面对、甚至想屏蔽掉的不开心的故事,“记录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和自我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治愈。”

在顾彬看来,朱夏妮的文笔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却饱含深情,她对这个世界始终充满了爱。“她的写作视角比较独特,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来揭示分析一些现象和问题,以小见大。”

在阿乙看来,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模仿成年人的笔触,让自己的文字变得沧桑,相比而言,朱夏妮的语言干净而纯粹,她的非虚构文字是很精准的,没有过多的修饰,是透彻而明亮的。“朱夏妮书中的故事都是让她感同身受的,比如在厕所里吃三明治的细节,很有意思,可以说她并没有刻意迎合读者的愿望,而细节的积累对一个作家的成功恰恰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朱夏妮已经在视野和思想上远超同龄作者。”

写作联系着我的母语和国家

分享会中,自爆“说梦话还是会说中文”的朱夏妮,也不可避免地谈到了在海外用母语写作的重要性。“写作让我联系着我的母语和我的国家,但是在这种环境里我有时候真的会觉得中文变得特别生疏,在用中文写作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一个间谍,我要去观察这里的生活并记录下来。”

关于嘉宾和听众提到的中美两国文学教育模式的异同,朱夏妮也做出如下的解读,“我感觉我经历的中美两国的教育系统,都要求学生围绕着中心思想来展开写作,比如美国大学申请的文书写作,不过,它要求围绕的‘中心思想‘是你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在中国上语文课的时候,会读很多古文和古诗,这也是我最怀念的地方。在美国的文学课老师会带着学生看整本书,看莎士比亚,看《麦田的守望者》《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这些都是所有高中生都会读的经典作品。美国老师鼓励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所有高中生都读的书里,你怎样才能有不同的想法呢?”

那么,在西方教育背景和语言环境的熏陶下,朱夏妮在写作时是用中文的逻辑思考,还是已经习惯了英文的思维模式呢?朱夏妮表示,在她成长中很重要的几年都是在美国度过的,而社交技能和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被逼着”锻炼出来的。而谈到写作,朱夏妮表示,“我从十岁开始写诗,那时候是在中国,所以我一开始写作的时候肯定是用我最熟悉的中文思维,现在我在进行创意写作的时候肯定还是用中文,只是有些句子会有点翻译腔。但是我的学术写作是在美国上高中的时候学的,所以我压根不知道学术写作怎么用中文写。”

在顾彬的印象中,朱夏妮仍然是那个擅长写诗的小姑娘,当他询问朱夏妮是否还在坚持诗歌创作,写《新来的人》这部散文作品是否意味着她从诗歌转向散文时,朱夏妮回答说:“我个人其实更加热爱诗歌创作,但是写下这些美国高中故事其实是在诗歌创作之余对写作上的补充,或者说写诗是我私密和隐蔽的释放空间。写作这本《新来的人》和写作诗歌对我来说,前者(散文)就像是我白天出门接触社会,后者(诗歌)则是晚上回到家还是可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一样。”

“随身携带的母语——朱夏妮《新来的人:美国高中故事》新书分享会”现场

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翻译”

在朱夏妮看来,写作其实是一种“翻译”,是自我表达的一种转化。“比如窗外,当我们感受到今天云的颜色有点不一样,如何把这种感受放入你的语言系统里,这是一种翻译;因为我们心存交流和理解的渴望,于是这种翻译就变得无比重要。”然而,东西方文学教育的背景也时常让她在选择“翻译”语言时无所适从。“我感觉我被卡在了母语和非母语之间,我不知道我属于哪里,好像哪里也不属于。”朱夏妮说,自己正在用一种全新、颇具创意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除了用母语进行诗歌创作之余,我还在尝试用英语来写作。”


编辑:杨岚

关键词:朱夏妮 写作 美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