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历史告诉未来

2019年07月18日 20:57 | 作者:秦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如何刻画历史记忆、传承与彰显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作为一档国史类节目,由央视与当代中国所和国史学会联手打造的《国家记忆》节目不仅仅具有纪录片的资料价值,还有人文价值、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为民族留下弥足珍贵的国家记忆。

在《传薪者守护敦煌——樊锦诗》一期节目中,以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故事为主线,折射出一代人筚路蓝缕的艰辛、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敦煌是与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齐名的一处精品文物,为世界瞩目。该片采用了大量的原始影像与文献资料,展示了敦煌从发现到保护,从修复到建设,从旅游到研究这个蓬勃向上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文物保护的缩影,也是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文物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缩影,樊锦诗毫无疑问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历史不是冰冷的,它因为这些鲜活的人物而充满生命力。

档案是国家记忆的载体,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在国家记忆的建构中记录着国家的选择、认知和情感的认同,是国家记忆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成为保持文化连续性的重要方式。古代丝绸之路的示意图、70年前法国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老照片、樊锦诗和同事抢救文物对抗风沙的剪影、古老的煤炭炉、昏暗的煤油灯……片中有很多珍贵的档案,包括文字的、影像的,是令人信服的历史凭证,彰显出历史厚度。

在《国家记忆》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了敦煌,也看到了一代人在艰苦的岁月里,辛勤工作,牺牲自我,为了国家的文物事业奉献的一生。凭借主讲人的叙述,重返场景的设计,让事件还原,让人物重现,营造出历史氛围与心境,赋予历史以情感,使沉寂的历史发出耀眼的光芒。片中出现了敦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常书鸿的影像,大漠风沙,画面苍白,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敦煌,对古迹进行保护与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让后人敬仰。这些历史的亲历者,他们记忆深处的故事是对历史最为鲜活的注脚。丰富的视觉词汇,情节化的叙述主线,镜头语言逐步深入,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画面,真人、真事、真情呈现在观众面前,历史的气息铺面而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身上有强烈的建设国家的主人翁精神,那时的口号是“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那时候的中国人就是这样奋斗的。片中反复出现樊锦诗那瘦弱的身躯,行走在莫高窟的石板路上,虽然满头白发但步履坚定。正是这一个个传薪者的努力、奉献和付出让历史包蕴着感动,这种生命情感让历史的记忆充满着温度,也正因此敦煌研究保护事业才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就。片子彰显出一种敬业乐业、专注专一、全情投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的认可,才令敦煌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目前博士生数量在全国文物界排名第一位,他们又将成为下一代传薪者。而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内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是在这一代代的传薪者手里,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铭记历史。《国家记忆》全方位展示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奋斗史,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珍贵记忆,做到了“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国家记忆》秉承了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为我们呈现了对待历史的方式和标尺,用最有说服力的成果反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有很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导向正确,凝心聚力,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作当代纪录片的先导。

(作者系济宁学院教授)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历史 国家 记忆 敦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