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强化基层人才技术建设、编织农村健康保障“底网”

2019年07月19日 10:4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7月19日电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农民心头之疼。如何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近年来,国家在加强基层医疗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乡村医生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在大幅下降,然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贫困户总数的比例不降反升。如何编织农村健康保障“底网”,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近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健康为民专业委员会“健康扶贫在路上”专题调研组一行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安徽泗县、萧县和岳西县走访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6家县级医疗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4家村卫生室。

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政府投入不断加大,就医环境和服务满意度等群众获得感方面均在逐年提升,中医馆建设成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新亮点,部分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按照国家要求积极创建二级医院。但人才、技术和设备配置等制约县域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问题任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人才和技术是限制县域三级医疗机构更好服务群众健康需求的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泗县:逐步建立“小病在乡村,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健康保障格局

泗县常住人口84.9万人,共设置3家县级医疗机构、18家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4个村卫生室。

为推动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小病在乡村,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泗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设备配置基本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泗县人民医院群众在做理疗康复

泗县人民医院群众在做理疗康复

据泗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褚卫东介绍,至2019年6月底,泗县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脱贫两大工程,共发现和管理的各类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约12.7万人,其中高血压90667人、糖尿病26809人、脑血管疾病5045人和冠心病4600人,各类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占常住人口的14.97%。针对患者现状,各级医疗机构通过逐年提升健康教育投入,不断扩大健康知识宣教人群,向广大居民及慢性病患者宣传各类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知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实现疾病“三级预防”。

在谈到健康扶贫成果时,褚卫东介绍,2018年,泗县贫困人口住院补偿共36443人次,住院总费用14582.99万元,基金支付9782.88万元,实际补偿达98.92%。门诊统筹补偿674625人次,总费用5095.5万元,基金支付2186.87万元,实际补偿达95.96%。2019年上半,泗县贫困人口住院补偿共20408人次,住院总费用7244.719万元,基金支付4900.9万元,实际补偿达93.84%。门诊统筹补偿335334人次,总费用2467.01万元,基金支付1289.63万元,实际补偿达89.48%。并通过实施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方式,极大缓解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

县域医共体建设人才是关键,褚卫东介绍,为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在采取“农村定向定单培养”、“三支一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等方式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泗县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在岗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医共体依托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不断加强基层学科带头人、基层卫生人才、预防保健人才、社区卫生人才、中医药人才和卫生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并利用远程教育加强基层人才技能培训,建立了一套乡村两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有效缓解了乡村医疗机构人才紧缺问题。但人才和技术任是目前泗县医共体建设的主要瓶颈,有待进一步提升,希望能得到社会资源和国家级医疗机构的帮扶。

萧县: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促健康扶贫出实效。

萧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人口148万,共设置3所县级医疗机构、23所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6所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站。

2015年底萧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0575人,其中因病致贫的有78347人,因病致贫人口占比55.73%。县委政府围绕“综合医保、大病救治、疾病防控、能力提升”,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对“基本医疗有保障”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把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放在重要位置。

县、乡、村逐级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年度目标任务,督查、暗访、考核并用,落实目标考核奖惩,坚持以考核为导向抓工作落实。一项一项分解到位、一个一个落到实处、一件一件抓出成效,不断增强抓落实的意识。萧县卫健委主任刘学东介绍,健康脱贫攻坚任务成效显著,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大幅逐年减少。至2018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18445人,其中因病致贫的有8378人,因病致贫人口占比45.4%。全县已有七万余名因病致贫人口实现脱贫,2018年3月份取得首批“安徽省健康脱贫示范县”的荣誉称号。

萧县赵庄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体检中心

萧县赵庄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体检中心

刘学东用一组数据告诉调研组,自2016.10.1-2019.4.30日实行健康脱贫政策以来,全县贫困人口落实健康脱贫政策共投入资金7亿元,结算281万人次。截止6月30日,萧县27种大病确诊人数13113人,其中已死亡248人,已治愈人数1539人,病情好转人数8662人,长期康复治疗人数1105人,继续治疗人数1559人,救治任务完成数为13113人,救治完成率为100%。

在调研中看到,随着县域医共体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新院建成投入使用,全县医疗基础条件将得到改善。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学科带头人缺、大病救治能力有限,乡村医生人员老化,部分村卫生室医生不足,导致贫困人口舍近求远到外地就诊现象时有发生,增加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

萧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县财力有限,医疗机构建设、医疗设备配备、村医工资及养老保险等经费欠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刘学东希望随着国家对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能让好医生、大医院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对医疗资源进行纵向整合,开展医院之间广泛且密切的联合与医疗协作。

岳西:“保、治、防、提”同步发力,探索“减少存量”与“控制增量”并重的健康扶贫新路径。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总人口40.1万人。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473人,其中因病致贫返贫43637人占39.5%。截止到健康脱贫工程实施三年后的2019年,全县仅有贫困人口2148人,其中因病致贫1241人,因病致贫人数减少了95.1%,但占比却高达57.77%。健康扶贫工程使因病致贫人数大幅度减少,有效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岳西县中医院调研现场

岳西县中医院调研现场

自2016年4月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启动以来,岳西县在“保、治、防、提”上同步发力,通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实施,使健康扶贫政策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在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柯照华介绍,岳西县委政府针对贫困人口、已脱贫人口、非贫困人口三类人群,对健康扶贫政策进行系统设计,对不同人群实行分类施策,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难题,为岳西县2018年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做出了积极贡献。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贫困人口“351”住院补偿13562人次,综合补偿比92.08%,“180”补偿42424人次,综合补偿比92.24%,“小351”住院补偿1556人次,综合补偿比84.78%,“1579”住院补偿3081人次,综合补偿比76.78%。贫困人口、已脱贫人口、边缘人群的补偿比形成了阶梯效应,既防止了“福利陷阱”,也避免了“悬崖现象”。

工作是否有实效,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是关键。柯照华在介绍经验时谈到:“首先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牵头成立健康扶贫领导组和工作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了年度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工作组实行挂图作战,定期将扶贫部门贫困人口动态数据与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系统数据进行比对核实,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

为提高医保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等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县财政2017年投入2500余万元,2018投入3700万元。对政策执行情况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和年度考核,建立了‘月点评季通报’制度。”

为保障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县卫健委组建了188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明确564名签约医生为有诊疗需求的贫困人口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每季度提供一次健康服务,实行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为此,县财政2017、2018年共投入资金220万元。

谈到对贫困人口大病开展专项救治时,柯照华介绍,对全县贫困人口进行大病患病情况摸底调查,对706名15种大病贫困人口患者实际情况,为每人制订一份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进行集中救治,让贫困患者能“看得好病”。在结算模式上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就诊,只需凭身份证进行人员身份识别,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跑腿垫资问题。

柯照华介绍,分类施策首先是对贫困人口,全面落实“两免两降四提高”、“351”、“180”等政策,重特大疾病省外就医可享受“1567”大病再救助;对已脱贫人口,实行“小351”兜底补偿政策;对非贫困人口,实行“1579”再补偿政策;对贫困户中的城镇居民,比照享受“351”、“180”、医疗再救助等政策;支持贫困人口购买意外伤害险作为补充。分类施策措施充分体现“保大病、保意外伤害、保长年慢性病”原则,与国家政策互相衔接支撑,走出了一条“减少存量”与“控制增量”并重的健康扶贫新路径。

医共体建设,共建、共享、共赢是关键,既要“连”、更要“通”。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不是把病人都虹吸到县医院来。而是在于疏导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进而形成健康有序的分级诊疗秩序,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县域医共体建设整体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县域医共体发挥的作用尚有提升空间。医共体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上级医院在技术帮扶、人才培训,并且选派专家定期到下一级医疗机构坐诊有待加强。

随着家庭医生、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政策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课题,调研反馈显示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短缺成为县域医共体建设主要瓶颈问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健康为民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同仁医院心外中心主任吴明营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要精准定位、明确各自职责分工。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增加基层医务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解决其职业上升空间的问题,留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同时,要做好医疗人才政策规划和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医疗人才储备,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增强其工作动力和活力。

调研座谈会现场

调研座谈会现场

自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14个中央部门制定印发《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三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围绕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精准施策、综合施策,推动健康扶贫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企业家副会长、健康为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程度胜在座谈时表示,这次走访调研,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调研了解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以问题为导向,发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平台作用,聚合社会力量,为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公益帮扶新模式。

让人才资源与技术资源“上下贯通”,让病人少跑路,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密切服务于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是政府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初衷。对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生真正成为“一家人”,真正让好医生和大医院技术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服务能力,为病人省时间、省脚力、省费用,县域医共体建设要强化人才和技术建设,兼顾各方利益,上下同心,患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农村健康保障“底网”才能编的密实。(高君明)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健康 人口 贫困 基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