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濮存昕:不忘初心,坚定艺术方向

2019年07月22日 09:25 | 作者:濮存昕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编者的话:

今年是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濮存昕不忘表演初心,牢记戏剧使命,为人们奉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洋麻将》《哈姆雷特》《贵妇还乡》《德龄与慈禧》……这些上演或近期即将上演的话剧,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期待。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此次讲坛正是濮存昕近期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级思政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艺术类高校专场上为学生们作的演讲,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我的从艺之路

我喜欢诗,更喜欢朗诵诗。那就先朗诵一首散文诗,是汪国真先生的《走向远方》———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淌,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

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

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我好像现在“走完”了,去年办了退休。我没有上过大学,上完小学后,经历“文革”,到黑龙江当知青,下乡干活;后来终于回到北京,想当演员。因为我父亲是演员。其实去当知青的前一天,也是在人艺,第二天就到了黑龙江,那一年是1969年。

到了黑龙江,第一个活儿是放马,吃住都跟马在一起,我觉得很好,每天吹着口琴,颇有几分浪漫。后来团部成立宣传队要演样板戏,他们说我会唱,就让我到宣传队去。宣传队要演出样板戏《沙家浜》,我就跟他们说我的嗓音条件不行,唱不上去,我是男中音。后来队领导找我说要下定决心,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一切条件都要上。我演程谦明,全戏只有四句,其中“草药一剂保平安”一句中的“一”字特别高,就苦练,觉得差不多了就演吧。所以在黑龙江的8年一直没有断过这样那样的演出。

回到北京已经是1977年的事情了。其实,我一直说,是艺术拯救了我,要不然我可能是西城区西长安街办事处街道工厂糊纸盒的。

回想插队的生活,除了唱样板戏外,我喜欢画画,喜欢干木匠,还喜欢电工,画电工的腰带、螺丝刀、电工刀。后来因为这个,舞台的布景也归我管,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之前没有听过交响乐,但看了《红色娘子军》,也算是听过交响乐了。虽然那时候只是一个业余队员,但在台上的感觉却是幸福的;虽然那时候也很苦,但那时的生活也充满了青春的回忆。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的承受能力,我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也坚定了我所要走的路。

回到城市以后,我就参军,考到了空政话剧团,我觉得我的梦想仿佛实现了,那时候我24岁。我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排练,最开始也是在《年轻的鹰》和《陈毅出山》等几出戏中跑过群众。想当主角,但台上没有我的份儿,只能一边看着,经过不懈努力,后来在《周郎拜帅》一剧中,我平生第一次有机会演了主角,也正是这出戏成就了日后我被蓝天野先生借我到人艺排戏的机遇。在空政话剧团当了9年的文艺兵,终于到了北京人艺。

我一直认为,我人生的转折点有两个,一个是在黑龙江当知青,机缘让我回到了城里,开始了我真正的艺术人生。第二个转折就是在空政话剧团,我觉得是演戏拯救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才在9年后让我到了北京人艺。

不忘从艺初心

怀揣着艺术之梦,我走进了北京人艺,走进了我向往的事业。只要音乐一响,胡琴一拉,大幕一开,观众的目光都聚集在台上,这个时候,一生为伴的艺术赋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正是由于专注于这份爱,执着于这份事业,哪怕再辛苦,也会感觉是快乐的。因为一站在台上,那是能够表达自己的地方,那是能够展示才华的舞台,那更是人生所追寻的方向,会受到尊重,会得到更多的爱。

因此,可以说艺术或你所向往的任何一份职业能不能拯救自己,其实就在于最初的那个愿望,也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中央对全党提出的一个口号,也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所要坚定的信念。一开始想干什么?我一开始就想当演员,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让我演戏,我都能够忍受,不怕苦不怕累,承受痛苦甚至是委屈,这就是我的初心,一直到现在都不曾改变。

我觉得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身上唯一缺的不是本事和专业,而是承受痛苦和压力的能力。现在不会再让年轻人上山下乡,但如今面对的依旧是喜怒哀乐,仍然会面对艰难、痛苦和挫折,有没有能力不忘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专业,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当下年轻人所要思考和积极去做的。

我退休的时候曾告诉自己,还有几年演戏的时间,要抓住这“青春”的小尾巴。我坚信,60岁的人也能进步。我常扪心自问,我比父辈还差多远,如今,我66岁了,我还要进步,同时还要培养新人,因为我的“使命”在这儿。如今,话剧的舞台上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年轻演员的台词功较差,文学理解力较弱,这根本不行。我时常想,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就断了,艺术更是如此。我们有责任教育下一代学文化、学知识、学专业、学技能,也有义务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中国文化继续生生不息。

我曾讲过,人生如同长江之水,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冰凌迎接太阳融化的一滴滴水,经过雅鲁藏布江,经过大峡谷,飞溅起来的水珠晶莹剔透,如同青春反射太阳的光辉,耀眼亮丽。而到了三峡,就是它最壮丽的时刻。几次游历三峡,那是长江流域最美丽的风光,人生的“三峡”莫过于青春时期。长江水一出三峡,一下就开拓到了平原,水流也慢了。但是,只有到了中游的长江才能够迎来湖泊,才有支流流于人间,才能够在三峡发电。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就在此才能充分体现。现在我这个年纪,就像长江之水湍流而下,大概应该过了武汉,在南京的样子,处在长江的中下游,正平稳地进入吴淞口,下面将要汇入大海,最后回归喜马拉雅变为水蒸气,进入下一个轮回。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能不能登上山峰,走上高峰,基础很重要。作为学生,作为年轻人,在学校学本事学专业,就是往银行里存钱,趁着学校有大块儿的时间阅读,让眼睛跟文字有亲切感,看着字传递到嘴上。你跟文字没有亲切感,说话就没有内涵。一旦上了台,拿着台词,怎么把剧本人物的话当成自己的话,怎么把角色当成自己,这很重要。戏曲行业是这样,唱词就是活儿,唱得好、身段跟得上就能演戏。话剧也一样。

盖叫天先生有一句名言,如果用10分来评判表演的水平,他说“三形、六劲、心意八,无意者十。”有模有样有形,具备当演员的条件,是三分;有力量了,亮相准了,台词都背下来了,腔儿圆了,六分;心意八,就是走心动情,到八分;无意,就是随便怎么演,都是对的,好像不是演出来的,像真的一样,效果也全有,达到十分,这是表演的一种境界。

因此,艺术层次是有阶段的。先打基本功,成角必有自己的活儿,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儿,学生在打基础的阶段,应该好好练习基本功,尊重老师,尊重传统,学习文化、敬畏文化,才能传承文化。

为艺术,为观众

从事文艺工作,要先打好基本功,先跟老师学然后创新,把自己摆进去就是创新,这是最基本的创新标准。

基本功的学习,学什么?就拿现在的表演专业来说,台词、形体、表演分开教。懂得思考的孩子能将它们融合在一块,明白形体训练的时候不忘呼吸和表达,懂得每个动作里面内在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心跳、愿望以及呼吸引领着自己的动作。比如,舞蹈演员讲究动作要满,气也要满,才能领悟每个动作的含义。真正的知识就是分块学,再分块合。当懂得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就明白创新是什么。我认为,真正的创新是从自我生命出发,把自己融入到角色里。不管是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还是跳舞学音乐,都是一样的。但是,怎么样才能自我,怎么样才能把自己摆进去?例如,我演鲁迅先生。他1.60米以下,他的模样和身高都与我不太像。但是,怎么演?鲁迅先生怎么说话?后来我明白了,越把自己放松,进入摄制组的所有空间,越能进入角色。我演弘一法师还得了奖。虽然,这些文艺片市场小,但给演员创作的空间很大,也给了演员自己很多创作心得。我演这些传记式的人物,首先要学习知识,懂得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为人处世要平等、共融,才能将自己融进所要创造的角色中。

最近在听吕思清的小提琴曲,30年前他就得了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大奖。30年后的今天,他演奏《梁祝》《卡门幻想曲》,我们就有幸能享受到这世界级的演奏。好的角儿是领着唱、跟着节奏走的,是要慢半拍甚至1/3拍领着弦儿走的演员,那么,不管是音乐、舞蹈、戏曲、戏剧,台上是你,就要有自己的活儿,如果只是把剧本上的台词通过你的口说出来了,那还不是你的。所以很多角儿我们学不来,是因为有太多个人色彩。

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也要懂得跟观众一起沟通。怎么演,技法对不对,看观众的反应和反馈,演员需要有这样一种剧场性。所以,真正的演员不仅懂得角色,还要懂得观众和剧场。当一个演员演得不错,或哪里不对劲,观众是有感知的,演员自己也要明白,就是说演员要参与到观众中去。演员,只有先是一个好的观众,才会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请进来很多国外的邀请展、戏剧节,邀请到全世界著名的剧团和演员,坐在台下看他们演出,真会感慨,60岁以后还能进步,因为有标准,有标准就会有进步,初心不变。我们心里对艺术的追求,总要有一个较高的标准——老师是标准,祖师爷是标准,跨行业的杰出艺术家也可以成为标准。这也是通过今天的审美标准建立起来的。走艺术这条路,更要有为社会服务的决心。这种决心,就是演员或艺术家的使命。那么演员或艺术家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要有座儿,有观众,为观众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李少春先生有一句话是:“我不趟戏”。意思是我每一招每一式每一字每一腔,排练的时候都是真的。他还说:每次演出前吊嗓子,特别是到新场子,我是站在台口,一边吊嗓子一边把观众席看一遍,边边角角的座位我都要考虑到,观众席扇面大了,我出场就多垫半步,场子大了,我的劲儿、神儿一定要达到最后一排,总之一定要让所有的人看清楚。这样的演员才有气场,这样的演员终其一生都在创作的路上。这是老艺术家的教养:你心里得有座儿、得有观众。没有座儿也就没有台。台下一定得坐人,要不然就是自娱自乐。只是排练场不行,一定要有观众。北京人艺公开卖票,剧场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向所有的艺术爱好者敞开,向享受艺术的人敞开。我们希望更多这样的人走进剧场,他们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管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使命都是为观众服务。舞台艺术一天天地演,一场900个座,一年100场,9万人来看,我们要坚持,坚持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我们要用形象为他们去演绎,面对面地去接受探讨,接受文学探讨。

每一个人都要扪心自问我们的初心,我们最初那种最鲜活的灵性在哪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我们只有回到本心,才能够明白在生活中学习,在跟老百姓接触中学习,他们的眼神会不会启迪我们在创作中间去找到创作灵感。艺术的真实感是需要一种最老实的态度、最真实的艺术品质。

艺术,特别是舞台艺术,最终其实就是跟观众探讨文学、探讨人学,包括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这是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跟艺术家探讨的时候说过,不必过多埋怨客观,先要问自己在干嘛?自己写没写出好作品,演没演出好的作品值得人家买票,让人期待、信任。自我的修行要有,修行的原点真的是要向生活学习,要让自己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人,而且在台上也不只是演戏,是以角色的名义生活在台上。其实演戏的时候才是我们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候。我们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为观众存在,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使命。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艺术 演员 观众 濮存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