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成化瓷上听“月下鸣琴”

2019年07月25日 15:45 | 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 

明成化弘治年间的一块瓷片(见图),直径11厘米,瓷胎粉白、釉色平和,画的是一幅“月下鸣琴”图,人物生动、草花盎然,其雅致跃上瓷上。古人说,“虽有鸣琴声韵雅,悲然亦不在清音,几年浓浪随波过,那个知音契夙心。”而今天的“知音”当属收藏家们了。

月下鸣琴_b

工匠在弘治时画出一种意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诗《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文脉传承到明代,依然如此美好悠然。王维,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它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这幅瓷画,首先是“月下”,工匠一笔画出圆月。月亮通常给人浪漫、静谧的感觉,但是月也有冷月凄清的意思。就是孤高、寂寞的,这种感觉是诗人的,被画在瓷器上,也是工匠的。“鸣琴”就有一种雅的味道了。鸣,给人的感觉,是声音飘荡的感觉。没有具体的位置,看不到声源,是一种飘忽的心领神会。琴,是拨弦乐器。是古老而有内涵的传统文韵。我国有七弦琴,西方有竖琴。都有那种神秘、梦幻的色彩。同时也是让人心神为之一震,随后身心俱静。瓷片上画工的简笔画意,在釉色之间配合“鸣”,更体现琴的特性。当我们今天抚摸着这块久远的残片时,月下鸣琴,依然给人一种缥缈,如梦幻般的意境。握着它,也有点现实的存在感,能于这烦嚣尘世中带来那么一点安逸……

可见古人写诗、画瓷都是间接地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遣词造句和绘画一样,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高雅绝俗的境界。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相映成趣,是诗人和画工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史载,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40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我想,诗人一定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这幅明代瓷画写景,写人独坐、弹琴似乎都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浓淡随兴的画意,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瓷片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是信手拈来,随意写画,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唐代孟浩然有诗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意思是,正想要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怎么会呢?我知道,如今有众多的诗人、众多的瓷画爱好者与收藏家,他们都是古意诗画的追求者,他们在继承先贤文化志趣的艺苑里,与古为师,闲话清谈,良宵共研。捕捉古人生活中的诗意,细腻入微,诗味盎然,如历代辛勤工匠一样,绘出厚重的思想内容与形式之美,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

据专家说,明成化弘治年间的瓷画有它自身的特征:青花瓷鉴定一看青,二看花。所谓青,是指青花的色泽用料,如此画即是用料亮丽的一种,是民窑的上品色料;所谓花,是指绘画技法和题材内容,此处即是技法讲究的写意,题材也是继承古代诗意的故事内容。

至于“官窑青花瓷偏重于青,民窑青花瓷则着力在花”的探讨,那就是另外的议题了……


编辑:杨岚

关键词:诗人 成化 月下鸣琴 弹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