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260件珍品玉器读懂良渚 见证玉文化史前最高峰

2019年08月05日 16:57 |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见证玉文化史前最高峰 

260件珍品玉器读懂良渚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5000年前,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国家在良渚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良渚人所造玉器以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良渚玉器蕴含的文化精髓,历经五千载,传承相续。

如今,260件(组)良渚玉器珍品走进故宫博物院,5000年前的玉器结缘近600岁的紫禁城,在武英殿“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内,向世人静静讲述着尘封数千年的故事,实证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

知识点

良渚的前世今生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5项世界遗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良渚考古遗址发掘领队刘斌介绍,从良渚古城的工程量来看,它内城部分的面积就有4个故宫大,有300万平方米,外城有6.3平方公里,大约有8个故宫大小。中心区是宫殿区,城市设计与后来的都城一脉相承,城市格局相当于北京城。在它的外围有11条水坝,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同时,整个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土石方量共有一千多万立方米,可以想见当年组织实施这样一个超大工程背后的社会组织一定是一个国家级别的;另外,从发掘的墓葬和以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来看,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等级起码有4个等级以上,这样的社会复杂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状态。“这些都是国家和文明产生的有力证据,揭示了在距今5300年前,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出现过具有高度统一信仰的国家,展现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极高成就,良渚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巨大的。”

观展亮点

可称“前无古人”的展览

此次展览是良渚玉器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首次亮相,按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到明清时期,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引子”、“神王之国”、“文明传承”、“结语”四个部分,完整系统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国家特征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展览选取的文物主要以墓葬中的玉器为主。刘斌说,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崇尚玉以及通过玉器来彰显身份、地位。因为玉器的象征意义,通过不同玉器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可以推断良渚玉器主人的性别、地位等。此次特展的展品多出土自反山12号墓和瑶山11号墓,其中,反山12号墓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根据出土玉器,判断反山12号墓主人为‘良渚国王’,瑶山11号墓主人为‘良渚王后’。”刘斌介绍,此次展览还借了很多省相关的良渚玉器,从中可以看到,良渚所发明的玉器在整个中国的版图里有很大的影响面,最北可以到达陕北的榆林石峁遗址、延安的芦山峁遗址,最南至广东的石峡遗址,都有良渚玉器出土。观众可以发现,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这么远距离的文物交流与互动,如今,这些玉器与故宫中乾隆皇帝时期收藏的良渚玉器“相会”,让中华上下五千年真正地串联在一起。

“在中华玉文化中,良渚玉文化是史前玉文化的最高峰。此次展览可以称作是前无古人的一个展览。”展览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介绍,展览是首次将全国9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260件(组)良渚玉器汇集到一起,把良渚出土的和后来历代收藏的良渚玉器全部放到故宫这一平台上,呈现给全国观众。在策展上,选择故宫也是有象征寓意的:近600岁的紫禁城遇上中国最早的都城——良渚古城遗址,这样一个穿越古今、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玉器讲述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中绵延不绝、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历史发展脉络。

观展亮点

最重量级

“琮钺双王”同台亮相

高蒙河介绍,良渚人创造了统一的神灵形象,设计出以琮、璧、钺等为代表的等级森严的玉礼器系统,俗称“三大件”。良渚最高统治者良渚国王既掌王权又掌神权,体现了政教合一的特征,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因此被称为“神之王国”。

中国古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即国家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战争,这种理念在良渚文化中早有体现,良渚国王拥有神权、军权和王权,玉器便成为王室权力的代表。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是良渚国王大墓,该墓随葬器物数量庞大、种类完备、质地优良、工艺精湛,远远超过其他墓例。作为此次展览最具重量级的两件文物——“琮王”和“钺王”就出自于此。

琮,首创于良渚文化,为高等级贵族所有,其在后世文化中被承袭,清代时,玉琮仍为上层社会所钟爱。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的一件“重磅级”玉琮,高8.9厘米、上射径17.1至17.6厘米、下射径16.5至17.5厘米,重达6.5千克,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玉琮,堪称“琮王”。它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施刻神人兽面纹。据介绍,玉琮在良渚文化时期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礼器,蕴含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展厅内,“钺王”与“琮王”并肩而立,尽显威严。“钺王”是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玉钺。这种豪华型玉钺,是王的权杖,象征着权力与威严,柄嵌玉髹漆,上下端装配玉瑁和玉镦。玉瑁造型取自于神徽的冠帽,体现了王权神授。玉镦上有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凸榫,内部有卯孔。凸榫以下饰满变形鸟纹和神人兽面纹。良渚国王麾下的“双王”便是良渚最高统治者至高王权的象征。

琮为何物

为玉琮配饰件 秒变“乾隆特色”

“现在可以明确的是玉琮和祭祀、礼仪有关系,但玉琮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式、在使用中如何放置等,还需要继续探索。”高蒙河说,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大概从汉代开始,琮的具体作用就不太为人知,但是后代对良渚文化的传承一直绵延不绝,古人一直在仿制玉琮,“各朝代仿制的玉琮在形体、纹饰、结构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整或简化,但其‘外方内圆中空’的结构一直到清代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良渚文化留给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故宫曾经的主人乾隆皇帝,一生痴迷于玉,写了数百首咏玉诗的他,称赞良渚玉器“色得黄元之正”、“质具圭璋之素”。高蒙河介绍,此次展览故宫提供的34件珍宝中,很大部分就是乾隆皇帝收藏的良渚玉器,它们有的已变得富有“乾隆特色”。其中,一只玉琮内壁被乾隆配上了精美的珐琅胆,刻上了御题诗。他在御题诗中明确将此类玉琮看作是汉代贵族车辇抬竿上的饰件,名辋头,是汉代时玉,说明当时已不知琮为何物。而乾隆和工匠们均没有看懂玉琮上的神人纹,在刻琢诗文时将字迹刻反,与外部的神人纹正好颠倒。有趣的是,配上铜胆后的玉琮又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可作为花囊或者香薰,成为乾隆日常欣赏、把玩的陈设之物。“乾隆还将有的玉琮变成了笔筒、花瓶等物件,可以看出,他自己也一直在摸索琮的具体用法。”高蒙河说,乾隆在世时,一直在考证这些玉器的年代,“开始认为是汉代,晚年又觉得可能比汉代还要久远……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最早研究良渚玉器的人。”

最早礼制

12件组配玉璜良渚王后独有

展厅内,良渚王后身上最贵重的一件玉器尤为珍贵,这是一件由璜与成组圆牌的组佩。高蒙河介绍,良渚玉璜为半璧形,正面雕琢神兽像,尖角大眼,下部半圆弧状线把嘴、可能的下肢包括在内,具有龙首纹的特征,大眼之间的尖突位于璜的凹缺部位。玉璜一般与成组圆牌组合使用,作为颈饰和胸饰,是良渚女性显贵的专有佩饰。而王后拥有的成组圆牌数量最多,有12件。“这样的饰品佩戴在胸前有象征女性特征的用意,搭配的圆牌配件数量之多,显示出良渚女性中只有王后这样级别的贵族才能用玉的一种社会规制,这种规制就是中国最早的礼制。”

此次展览的展品体现了良渚文化丰富的玉器形制,包括玉璧、玉权杖、玉冠、玉璜、玉镯等。高蒙河介绍,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将国王和王后陪葬的玉器经过精选,做了整体的展示。“过去的展览主要是展示‘琮王’和‘钺王’为代表的重要文物,这次是将配套的玉器近乎全套展出,包括王后墓里一些女性特有的玉璜、玉镯等玉器。”高蒙河表示,通过这样的展陈,观众能够了解良渚国王和王后在五千年前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和权力。同时,良渚玉器的这种礼器系统也反映了中国最早的礼制,说明良渚时期已经产生了以礼治国的内涵,这种礼制一直传承至封建社会后期。

刻字石器

石钺上出现

5000年前

原始文字

玻璃展柜里,通过放大镜看去,一块小小的石钺上出现了原始文字。细细观瞧,石钺上的符号规则有序。据介绍,这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的刻字石钺。“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早期文字的雏形。我们说,中国有刻在骨头上的文字,有刻在陶器上的文字,有写在简帛上的文字,但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被我们称作‘石刻’的文字,这件应该是最早的。”高蒙河说,文字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形成的标志。

据介绍,良渚文化共发现了340余种、700余个刻画符号,多个刻画符号组合排列在一起,具备文字的功能特征,可视作原始文字,但石钺上符号传递的意思、对良渚文字的释读,目前学界还在研究中。良渚时期还发现多件刻字石钺,可称作是中国最早的刻字石器。

本报记者 李祺瑶 程功 摄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良渚 玉器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