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图国企民企·图

在无锡,读懂中国物联网产业

2019年08月13日 10:01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说起物联网的起源,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卡内基美隆大学有一群“程序猿”,喜欢喝冰可乐,但嫌上下楼累,有时还会遇上可乐机内缺货,或可乐不够冰凉。为了能够每次下楼都可以买到透心凉的冰镇可乐,于是他们发挥“程序猿”的专长,将可乐贩卖机联接到网络,同时还编写了一套程序,监视可乐机内的可乐数量和冰冻情况,这样下楼之前就可以知道可乐售卖机里有没有可乐?冰不冰?

在此基础上,1990年,施乐公司推出网络可乐贩售机,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物联网应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物联网应用从理论走进现实,物联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10年前,无锡是中国物联网的“首航之城”。经历10年沉淀、发展,物联网的种子在无锡这片土地上结出了一个又一个“智慧之果”。

无锡何以成就“物联网之城”?这座城市有多少含金量?它的发展轨迹,对于正在到来的物联网建设高峰,有什么启示?就此,本报记者来到了无锡,近距离观察这张中国物联网发展切片,寻找答案。

B20190813002-zx7

连接:生活、生产全覆盖

想找停车位,借助“智能车位管理系统”,1秒钟锁定空余车位;扫描一下病床上的二维码,食堂就能根据医嘱提供“营养菜单”;在无人服装店“刷脸”,消费者就能根据以往消费记录获得智能推荐……在江苏无锡,越来越多的物联网应用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作为全国首个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无锡一直在物联网示范应用领域先行先试,培育产业集群,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

“以前棉纺厂每万锭需要300个工人,如今每万锭只需要25人。”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董事长周晔珺介绍,“自从开始在生产管理中探索移植物联网技术以来,棉纺厂比国内使用最先进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厂家还少了一半用工。”

过去产品监测靠人工抽检,厂里每天产纱线80吨左右,工作量不言而喻。如今,棉纺织厂配备了9万多个传感器,28套信息系统组成的传感网不仅能实时监控产品质量,还覆盖了安全、能耗等多个领域。“不仅质量有所提升,还实现了集约增长、成本下降,每年仅电费就节省近800万元。”周晔珺这样说。

在万物互联时代,江苏一大批制造企业正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创新升级,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个手指大小的传感器,能感应到光、电、温度、压力、时间等各种微小且复杂的信号,再快速反映给汽车,完美执行任务。

为研发出小而精的车联网传感器,无锡中汇汽车电子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徐龙告诉记者,公司2017年年底与日本SEMITEC株式会社联合建立了“温度传感器”实验室。目前,国内市场30%的车载传感器都出自这里。

“传感器是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关键基础产品。”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洪延炜表示,目前,高新区内已集聚起近300家传感器相关企业,依托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构建起高端智能传感器系统产业集群,智能传感产业集群也一跃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据了解,目前无锡共有26个产业集群,其中3个规模超千亿元,8个超500亿元。11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8家入选江苏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7个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链发展态势,已基本形成涵盖信息感知、网络通讯、处理应用、关键共性、基础支撑的产业链。

截至目前,无锡共承建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国家部委支持的智慧环保、汽车电子标识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21个、市级以上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300多个,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营和商业模式。

“物联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连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表示,物联网不仅能实现传统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要素的连接、工业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的连接、技术变革和制度变革的连接,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领跑:

物联网的先行者

在中国,物联网产业正以弯道超车的态势向前迈步。2017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接近1.2万亿元,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四大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区域以上海和无锡为双核,是中国物联网产业起步最早、产业规模最大的区域。

无锡不仅地位上与上海比翼齐飞,更堪称江苏物联网产业的实力担当。

一组数据,让你直观感受到无锡实力:截至目前,无锡物联网从业人员突破18万人,企业超过2000家;物联网营业收入2437亿元,接近全省的1/2、全国的1/4;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健康、安防、电网等领域应用的市场规模达数百亿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城市承建物联网应用工程项目。经过10年的努力,无锡成为全国第一个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千万的地级市,也成为了物联网跨界融合发展的标志城市。

“无锡发展物联网,就是抓住了新兴产业的‘牛鼻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这样认为。在无锡等先行者的努力下,我国在物联网领域与世界同步起跑,并与发达国家保持了水平一致。在某些应用的推进上,我国甚至领跑世界。

当好“领跑者”,物联网成为无锡最重要的发力点之一。无锡接连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引导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推动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将物联网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赛道,做数字经济的领潮者,是我们的目标。”在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10周年专题会议上,无锡市市长黄钦指出,时间流淌中的逢十进一,带来的是代际的跨越;数学运算中的逢十进一,带来的是量级的提升。要使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逢十进一后,依然保持进取之势,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不懈奋斗。无锡将高起点、高水平谋划好示范区建设的2.0版。

创新:

迈入全产业链集聚新时代

在无锡的唐明园小区,每月一到固定的日子,远程抄表系统自动启动,抄表速度是GPRS远程抄表的10倍,而且有效解决了燃气表布线难、网络覆盖条件较差的难题。

在无锡众多地下停车场,车主查找爱车的停放位置,或者空余停车位,只要借助NB-IoT网络的“智能车位管理系统”,一切清晰可见。更棒的是,无论负一层还是负四层,不愁没信号。

“无锡是全国首个‘NB-IoT’全域覆盖的地级市。”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刘海涛自豪地说,NB-IoT全称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InternetofThings),具有信号穿透强、覆盖广、设备功耗小、成本低等优点,是物联网领域一个新兴技术,也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

未来,公共安防、智慧城市、养老……物联网应用将拓展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城市的品质正在发生蝶变,人们的生活环境随之改变。

高分成绩单的背后,记者注意到,无锡物联网企业说得最多的词,依然是“创新”。

据了解,无锡市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物联网研发项目2000多个,物联网专利申请量超过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500多件,无线自组网、微机电系统(MEMS)设计制造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创新的背后是强大的人才实力与雄厚的人才保障。“无锡,有非常适合物联网人才发展的土壤!”曾在江苏生活学习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告诉记者,如今自己研究的项目又有望在无锡落地,对这座美好的城市自然关注有加。

“物联网产业急需创新人才,但是人才不是简单抢来的,而一定是环境吸引来的。”在李幼平看来,创新需要环境,不单是市场环境,还有人文的环境,政府提供的发展环境等等。

就拿两院院士受到的礼遇来说,无锡市针对院士工作站发布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资金方面,对每个院士工作站项目给予50万元的项目支持;搭建平台方面,以政府为首,召集企业、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联席会议。

近年来,无锡先后制定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及其升级版,积极引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对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来无锡创新创业的顶尖人才和领军团队,给予更优厚的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以此提升无锡集聚全球人才资源的吸引力。

目前,无锡全市物联网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3万人、海归人才130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5名。人才政策、人才机制、人才载体、人才环境的全方位创新和改善,使人才、产业、城市之间有机融合、深度融合。

在刘海涛看来,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物联网,大家起步时间差不多,但中国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铺开很快。如,NB-IoT快速布局,使得各类商业应用可以迅速研发、推广、更新迭代,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我们要做的是向全产业链拓展,从补链、强链、造链着眼,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创新型企业,目标是迈入全产业链集聚新时代。

编辑:秦云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 无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