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浙南山区小学的畲族美育调查

2019年08月14日 15:11 | 作者:倪婷 吴笛(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浙南畲族山区小学美育的开展状况如何?生活在浙南温州、丽水乡村的孩子是否了解他们身边美好的畲族美术呢?近日,杭州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组,以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近距离考察了浙南畲族美术资源和畲族美育近况,并利用美术学专业优势,开发相关的畲族美术拓展性课程。

众所周知,浙南丽水和温州山区的人迹罕至之处,畲族的村落星罗棋布。畲族是浙江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畲族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闽粤迁移到浙南丽水和温州,代代传承着丰富的民间美术传统,比如畲族彩带编织和刺绣,目前已经成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近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旅游开发和市场化对畲族传统村落的冲击,浙南畲族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此行重点考察了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东弄村和敕木山村,以及温州平阳青街畲族乡的王神洞村和九岱村。考察发现丽水和温州山区的畲族村落人口在急剧下降,大量畲族青壮年劳动人口外出务工,平时只能见到少数留守老人,学龄儿童也大多随父母外出就学。因此,村级畲族中学几乎全部消失,村级畲族小学数目减少,适龄学生逐年减少,逐年转移到城镇规模较大的小学。所幸,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调研的畲族小学,音体美课程并没有减少,但对畲族美术传统的运用和美育状况略有差异。

在丽水,我们走访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景宁县民族小学是积极响应少数民族政策出现的县级民族小学,目前只有14年的办学历史,畲族学生比例是全县所有小学中最高的。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东弄村和敕木山村等传统畲族村落目前没有小学,畲族学生逐步转移到县级民族小学就学。在民族小学任教的美术老师徐老师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近几年建设的特色美术教室。景宁县民族小学通过第二课堂的课后美术拓展性课程的方式让学生们体验畲族传统文化,加深学生们对畲族民间艺术的印象。在民族小学的“畲族”特色美术教室里,我们看见许多由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带有畲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手工或是绘画设计作品。其中有油纸伞伞面设计,鞠球设计,水墨画畲族服饰等作品,都各有特色,令观者眼前一亮。其中畲族风情的服饰元素是以往美术课程中最常被开发的部分。据我们了解,“畲族”特色的美术教室是由畲族老师授课,积极结合浙美版课程进行设计。由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对畲族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每年会组织畲族美术主题的绘画比赛,民族小学的学生也会积极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各级美术比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整个景宁县凸显畲族风情的基调是一致的。

在温州,我们调研了平阳青街畲族乡中心学校。该校是创办于1904年的百年老校,也是整个畲族乡最大的小学。年轻的陈圣宗校长热情地为我们作介绍,全校目前有6个年级,共120名学生,规模在逐年缩小。受限于编制紧缺,学校没有畲族籍美术教师,仅由一名汉族教师担任6个年级的繁重美术课程。因此,该校并没有专门设计畲族民间美术技艺的相应课程,这也是平阳各地小学的普遍情况。近几年青街畲族乡积极发展旅游业,突出“竹海”特色,在小学的美术课堂里也会因地制宜,让学生们在当地生产的竹筒和村民编织的斗笠上作画。在学校的会议室和美术教室门口设置了畲族非遗宣传走廊,营造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总体来说,受限于教学资源等条件,学校并没有刻意开展畲族美育,学生的美术课程与畲族本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地方并不明显。但每年的畲族传统节日,比如三月三,该校都是承办点之一,学生也能耳濡目染感受到畲族非遗特色。

除了温州丽水两地畲族小学的美育调研之外,我们暑期社会调查小组也在当地畲族村落寻访了畲族民间艺人,广泛采风搜集各种元素,最终开发了畲族美术特色的拓展性课程,并在两地的小学中现场实践。丽水畲族调查小分队在景宁县中心小学开设了《有趣的畲字设计》课程,温州畲族调查小分队在瑞安阳光小学开设了《美丽的畲族服饰》课程。这是我们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汲取民族元素,理解文化内涵,并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一次全新尝试。以《有趣的畲字设计》课程为例,就是因为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景宁县畲族房屋的栏杆、窗户和白墙上,常常装饰有一个“畲”字,对这些畲字的美化五花八门,而“畲”字本身由“人、示、田”三部分组成,生动体现了传统畲族人刀耕火种、辛勤劳作的生产方式。因此选定“畲”字字体设计为课程主题,并以畲族美术中的特殊元素——“彩带”、“凤凰”等为例子,引导畲族和汉族的孩子们更多地体会畲族美术元素的背后意涵。

经过历时近两周的调查和实践,我们感慨良多。一方面,小学生是传承畲族文化的主体,而目前在浙南丽水、温州山区,畲族人口大量外出务工,乡村小学规模萎缩,孩子们离开了生养他们、孕育了丰富畲族美术资源的故土,远离了掌握畲族美术技能的老一辈艺人,能够接触到畲族美术熏陶的机会在客观减少。另一方面,虽然两地小学的畲族美育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伴随着旅游业和商业开发,可能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宣传而没有从精神内涵传承着手,“得枝桠而不得根”,仅仅刻意突出畲族代表性的“符号”,而没有继承真正的文化精神内核。从今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关注畲族的优秀美术传统,不仅注意到畲族美的表现,而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畲族文化的内核,真正在民族艺术的花海中体会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将畲族美育融入到生活中。


编辑:杨岚

关键词:畲族 小学 美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