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想要蔡襄墨迹,有几方好砚台就行

2019年08月14日 15:19 | 作者:仇春霞(北京)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北宋仁宗皇帝有位宠妃,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仁宗非常伤心,不顾多方阻挠,硬是追封她为温成皇后,又大封其父母。温成皇后的父亲张尧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仁宗皇帝就想请人写墓志刻碑。他想来想去,想到蔡襄,他不是最显要的官员,但书法不错,人也还好相处,就他了!谁知御旨发出去后,蔡襄竟拒绝了,说这不是他的分内之事。仁宗很是恼火,但也没有办法。

奇怪,皇帝点了名,还需要论一下理吗?即使于理不成,皇帝为自己的岳父求情,从君臣的情分来说,也是应该写的吧?可蔡襄只是按礼仪给皇后写了挽词,就不写墓志。没办法,仁宗朝的文官可厉害呢,他们觉得不合理、不乐意的事,他们可以甩手不干。

其实蔡襄并不是一个很死板的人。一般情况下,他会主动送人墨迹:一是写诗送给朋友;二是有事情要与朋友商谈。但是别人求他写的东西就太多了,比如说死者传记和墓志。蔡襄明言说,写这种东西是要看对方情况的,不想写就不写,想写了,可能还要收费。

总之,写与不写,还是要论情论理。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吧。欧阳修是蔡襄的同学,两人关系好到可以共一个枕头。欧阳修文笔好,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字写得不好,又不想练字,觉得太难练了,所以他就想请蔡襄把他的好文章都抄一遍。蔡襄就说,好文章足以传世,不必借助好笔迹。欧阳修还是悄悄想办法要蔡襄写。蔡襄对老朋友还是很大度的,帮他抄了《集古录序》《薛将军碣》《真州东园记》《杭州有美堂记》《相州昼锦堂记》等等。欧阳修非常开心,他说:“君谟不肯为他人书,而独为修书,此朋友间自是一事,不可不记”,还将很多墨迹刻在石头上。作为回赠,欧阳修当然是在政治上拉帮蔡襄,还给蔡襄送了很多礼物,蔡襄也一一笑纳。

欧阳修的例子不可复制,没有足够的才气和交情,身居高位的蔡襄怎么可能随便给人送个墨宝?

砚台换书法

不过,他的另一位朋友唐询却给了我们启发,那就是针对蔡襄来投其所好。作为一位顶级书法家,对笔墨纸砚的追求是无极限的。蔡襄喜欢好砚台,唐询是一位资深藏砚家,他俩因为砚台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唐询就意外得到了蔡襄的很多手札。

唐询比蔡襄年长8岁,他虽然没有考科举,但富有才学,又有父荫,从而进入仕途。唐询写得一手好书法,在北宋文人中小有名气。黄庭坚说到学帖要少而精时,就拿唐询打比方,说他就凭欧阳询的几行手迹,反复领会,反复学,最终写得一手好字。但是唐询为世人所知者并非他的政绩,也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对砚台的收藏、研究,以及他所写的《砚录》。唐询每执政一方,就要寻找当地适合做砚的石头,而他所工作的地方如广东、湖北、山东等地,都有特色砚石。好石头凿成砚,或自藏,或送人。差一点的石头就做茶台。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他撰写《砚录》提供了很多鲜活的例子。

唐询性格清介,不苟合于旁人,交往的人不多,蔡襄是为数极少的亲密朋友之一。他们的交往,砚是重要的纽带。

蔡襄和唐询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名叫崔之才。崔之才是广东肇庆人,以挖端石和制端砚为生。他有100多名工人为他干活,每年要制上千方端砚。蔡襄41岁那年,崔之才挖到了一块品质极好的端石,周围人都担酒端肉来祝贺他。砚台制成后,他抱着砚石简直要废寝忘食了。他想,这么好的东西,不能私藏了,一定要送给值得受用它的人。于是他不远千里,派人将这块砚石送给了蔡襄。蔡襄拿到这方又大又精的砚台,真是喜欢惨了。他专门为之斋戒,又挑了一个吉祥的日子,用珍藏的澄心堂纸、李庭珪墨、诸葛高鼠鬚笔写了一篇《砚记》回赠给崔之才。

蔡襄50岁以后,与唐询有一段时间同在汴京共事,这样就有机会共同赏砚了。有一回,蔡襄到唐询家赏砚,唐询送了一方洮河石砚给蔡襄。蔡襄很喜欢,于是“随意作大小数十字”,题写砚铭,并且还写了一篇200多字的小记。他说,“此时如无良砚,则兴趣索然矣。予因瑞卿之惠,而书其大略如此”。看来这砚台果真是“勾引”好书法的“饵食”呢。

唐询送的这方砚,色微白,有红丝,蔡襄怀疑它就是传说中的红丝砚。在唐询的《砚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红丝砚。这个排名引来颇多争议。欧阳修就对蔡襄送给他的红丝砚有看法,认为并不是最好的砚石,并且写信给蔡襄,直言相告。唐询当然知道端、歙有好砚,但他挖到过好的红丝砚,也的确知道这种砚的独特之处,他认为红丝砚不仅要挑好石头,还要会用,他说:凡为砚,初用之固有法,今更不载,惟精于物理者,自当得之,然世之大,罕有识者,往往徒得之而不能用也。此石之至灵者,非他石可与较艺,故列之于首云。

蔡襄把唐询的意思转告了欧阳修,但估计欧阳修还是不能领会,因为石质可能还是有优劣的。而蔡襄新得到的这方红丝砚,他认为“甚可爱,兼能下墨,隔宿洗之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细腻莹润,不在端溪中洞石下”。东坡先生也看到过好的红丝砚,他说:“唐彦猷以青州红丝石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盖亦不见佳者,今观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许尔。”看来,说不好的,果真是没有见到好东西。

换来的《大研帖》

唐询有时也会用自己的好砚台换蔡襄的好东西。有一次,蔡襄参加仁宗皇帝的私人宴会,皇帝赐了老墨给他。蔡襄仔细看了看,发现与平时所见的李廷珪墨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经过研究,他认定御赐墨块是李廷珪的父亲李超制的墨,父子俩的区别在于,父亲用的是“邽”,儿子用的是“珪”。唐询也是好墨之人,一见到有这种宝物,就选了一方大砚台、一个茶台、一块李廷珪墨,想置换蔡襄的“李廷邽”墨。

蔡襄是什么反应呢?他给唐询回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邽,若用商于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

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这就是蔡襄的传世名帖《大研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信中,蔡襄先是大大地夸赞了老朋友送来的大砚台和茶台,真是蓬荜生辉呀。但是呢,想用“李廷珪”换“李廷邽”,他还是不愿意的。咱们有话当面好好聊哈。看蔡襄这字写的,真是一副春风得意,大意快哉的样子。不知道唐询看了是不是想拿块抹布扔老友脸上?

不过,唐询也不亏了,看《大研帖》这手迹,想必是蔡襄花了心思写的,作为书法收藏,也是“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了。

所以,有合蔡襄心意的东西,他也是毫不吝惜他的笔头。

(作者为美术学博士,北京画院理论部副研究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蔡襄 唐询 砚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