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十痨九死”这样成为历史

2019年09月04日 10:16 | 作者:钱元福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结核病在我国俗称“痨病”,“十痨九死”是中国老一辈人的说法,但并不夸张。70年来,为了控制结核病,最终消灭结核病,我们一代代中国防痨人薪火相传,为着这份事业砥砺前行。

今年,我已经90多岁了,从医70年来,我见证了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我记得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9年里,每当听到和祖国有关的歌曲,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特别是那首“我和我的祖国”,我唱得最好。

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成立

我记得,最初结核病是一种没什么药可以吃,只能靠静养的疾病。有钱人吃得好,休息得好,或许病情不重就好了,所以结核病也叫“富贵病”。对于穷人来讲,结核病就成了因病致贫甚至最终致死的疾病,所以就有了“十痨九死”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算是数一数二的结核病高发病国家。专门治疗结核病的医疗机构,几乎没有。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传染病也得到了控制,特别是结核病。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成立了7个中央直属医院,其中最大的中直第一医院就是当时的“华北人民医院”,有600多张病床,其中500多张是结核病床。医院当时也没有专门的药,以疗养为主,所以那个时候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我记得当时收治的病人,有老红军,也有老干部。我们知道这些人都是对国家有很大功劳的人,但是我也没办法给他们治疗,只能看他们一点一点慢慢地消瘦甚至病重,心里很难受。

后来,中央专门投入经费,在现在的通州区(那个时候叫河北省通县)建设了“中央直属结核病研究所”。在当时,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现代化的结核病医院。后来,50年代末,该所更名为“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北京市结核病医院”。医院建成后,原来中直第一医院的500多位病人全部一次性转移到这里,成为医院成立后第一批患者。患者住进来以后,开始的治疗依旧是以疗养为主,后来逐步研制出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硫酸等抗结核药物,从此开始了我国药物治疗结核病的历史。

从世界卫生组织将结核病国家防治体系引入中国

1979年,通过当时卫生部的推荐,1980年,我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任西太区首批常驻医务官,并担任西太区结核病咨询组组长,负责西太区各会员国的结核病控制工作。我在世卫组织工作期间,根据西太区一些国家的特点,开创了“茅草医生”模式以加强传染源治疗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结核病人的阴转率,基本达到100%,为西太区的结核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将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国家防治体系引入我国,开启了国家系统防治结核的新里程。

说说“茅草医生”这个称号。当时西太区包括大约40多个国家,除了少数发达国家结核病控制得比较好以外,其他国家基本没有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那个时候,有些地方居民住的还是没有墙的茅草房,我当时就在那里开展工作。我将住在茅草房里面有些知识的人挑出来进行培训,并组建了“茅草医生”团队,开展结核病防控工作。其实,这就是将我国培训乡村赤脚医生的经验搬到这里来实践的。我们国家当时在每个村培训专门做结核病防治的赤脚医生,为了方便病人,也为了减少结核病传播,我和村里的赤脚医生,都是一起到患者家里去,给患者送医送药的。后来,国家对结核病人有了新政策,可以免费治疗,我们除了把药送到病人身边,还会看着病人把药吃进去。这个行动大大提高了结核病人的阴转率。

另外,我们国家那个时候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力推的结核病主要防治策略“国家结核病规划”了解还不足,影响了我国结核病控制规划的制定和进展。在咨询组首次访华考察中,我作了“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报告,还与中国结核界的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我的论述得到了领导和国内专家的认可,有效提高了我国当时对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认识,为制定和改进我国的结核病防治体系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此之后,我国的结核病防治迈入大踏步时代。

在世卫组织工作的9年里,我的心始终惦记着祖国,惦记着国内结核病防治发展状况。不论奔波在哪个国家,每当听到来自祖国的声音,我都无比激动。当在萨摩亚中国大使馆听见“我和我的祖国”时,熟悉的旋律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我们倍感亲切,我不由自主地和同事们一起哼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作者系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教授)


编辑:刘畅

关键词:结核病 国家 防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