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松绑”土地财政优化地方税收结构

——张连起常委为地方“钱袋子”算新账

2019年09月17日 09:42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一步棋走活全盘。优化区域经济定位布局,不仅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更为地方财政提供了更健康的“肌理”。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结合近来众多区域经济政策落地,为地方“钱袋子”算起了新账。

人民政协报记者:从新设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这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同意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吉安、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期国务院对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力度不小。经济结构的优化,核心之一是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而一些地区所存在的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未来是否会因经济结构优化而得到好转?

张连起:总体上看,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并非好事,因为这会造成未来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尤其是当前部分二线城市可出让用地较多,不间断的供地会造成未来潜在的库存偏高,影响市场销售情况,存在一定透支的风险。

人民政协报记者: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国家布局多个自贸区和相关示范区,既是促进区域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对外开放,也是希望借经济新抓手,扭转当前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

张连起:是的。在过去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少地方发展经济,总绕不开土地财政这个问题——无论是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还是在经济“L”型阶段,一些地区始终没有找到可以替代土地财政的地方收入。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不能只依靠卖地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了很多人对于中美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预期。就我国而言,在消费升级等新经济增长点受到阻止、遏制后,一些人认为,维持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城市快速发展只能暂时依靠出让土地。

另外,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近年来去杠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期阵痛随之而来:一方面部分企业去杠杆导致资金紧张,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堪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尽管中央出台多项减税等改革措施,但实体经济景气度并未大幅回升,减税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不强,未形成减税-提升产能-增加税收的良性循环体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去杠杆,削减政府债务,需要通过卖地来偿债,并对应对冲和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人民政协报记者:任何一种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政策,都需要时间换空间,不会从一开始就能转化为财政收入,在这一过程中,您认为,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会如何渐进式发生变化?

张连起:在全国土地财政收入占比偏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来弥补和平衡财政收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有抬头之势。其中,近两年地价、房价涨幅较快的几个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也排在全国前列。

自贸区、创新区提供了财政结构优化的基础,但指望一蹴而就并不现实。关键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延长供应链与价值链,运用财政杠杆促进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夯实地区税收强劲增长的基础。举例来说,深圳的财政收入之所以持续高增长,我认为就是因为这里集聚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企业创新发展的意愿高,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足。深圳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大力推广。

编辑:秦云

关键词:土地财政 地方税收 张连起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