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杨勋委员:走出去是服装业破局之道

2019年09月24日 10:09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自2018年起,我国服装销售量出现了下滑。但很多消费者都会有疑问,为什么服装销售量少了,买衣服花的钱却不少,背后有何根源?

为了探寻真相,记者拨通了全国政协委员、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勋的电话。

杨勋告诉记者,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以前我国服装消费市场都在不断扩大,零售额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我国服装类零售一直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服装类零售总额达1.45万亿元,相比2012年的9778亿元,增加了4779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自2017年开始,服装市场零售额增速就已开始放缓,到2018年已有所下滑。

杨勋分析,销量减少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居民收入用于服装消费的比例和人们购买衣服的数量在减少,同时服装企业自身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如店租、人工薪资、原材料进货成本较高;二是随着ZARA、H●M等快时尚、个性化品牌的涌入,使得消费者的习惯和观念有所改变,服装消费市场的导向发生了改变,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兼顾时尚与文化等的消费潮流。这就导致了以往的“批量生产”逐步淘汰,转变成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断创新、“小而精”的生产模式;三是从服装的销售渠道来看,随着物联网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广泛布局,加之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更加倾向于网上购物,包括淘宝天猫、唯品会、拼多多、蘑菇街等线上销售平台对传统门店的冲击不小,眼下也有不少服装巨头相继关店。

如何破局?杨勋表示,2009年以来,一些企业就已经纷纷去东南亚建厂。这些出口型企业除了应对国内成本提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棉花问题。东南亚的棉价比我国棉价低,这一点也吸引了一部分企业去了东南亚。

“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去,这对于行业来说是一种进步。但目前纺织企业到东南亚建厂还是一种被动型的‘走出去’,中低档订单大量从中国流向了东南亚,我国纺织品出口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杨勋表示,此前不少去东南亚建厂的企业遇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投资环境、劳动力素质问题、基础设施问题,这也是让不少有实力的大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

为此,杨勋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由中国政府牵头,成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建议由国家拨款投资5~10亿美元为发展基金,为“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提供生产园区的建设及厂房、信贷支持,应付资金周转并助力其转型升级;二是参考目前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做法,由政府统筹,行业协会或商会承办,与当地政府洽谈,建设专为我国中小企业而设的,具备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的工商业产业园区,并做好相关产业供应链规划。如:为企业提供投资及税务优惠、原材料及货物进口、简便的通关及税务手续等;三是以独资、合资、合作的模式,助力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由我国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及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和生产技术指导,当地提供劳动力,承接出口订单。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协助我国中小企业转移过剩产能,而且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四是针对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建议由行业协会或商会主导,为我国较具规模的企业、零售品牌打通网络,做好跨境撮合服务,帮助建立中方与当地企业合作,开拓当地和周边国家服装、服饰、家居用品等产品消费市场,支持一批出口带动作用强、市场影响力大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

编辑:秦云

关键词:杨勋 走出去 服装业

更多

更多